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台湾剧中国台湾2018

主演:柯素云  刘子铨  曾少宗  凌心妤  刘亮佐  刘冠廷  吴慷仁  赵正平  路嘉欣  钟欣凌  刘修甫  邵昕  王渝屏  乾德门  汤志伟  黄采仪  马国贤  郭晋东  尹馨  王净  陈孟琪  云中岳  艾摩尔  魏如萱  曹晏豪  谢琼煖  王渝萱  陈以文  林鼎轩  李宇彤  郭子乾  叶全真  吴兆弦  丁也恬  林焕钧  钟政均  阎成诚  严艺文  

导演:陈慧翎

 剧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2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5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6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5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6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7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8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9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0:47

详细剧情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由六位编剧将书中的九个故事改编成五个单元。书中深刻描述家庭中,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

 长篇影评

 1 ) 现代母亲活得都这么悲催吗

看这部剧带了点自我投射,尤其是第一集遥控器。

毫不犹豫记下了一些台词:

“妈妈是为你好,你怎么不听呢”

“花这么多钱供你上私立学校”

“你为什么要让我失望”

“画这些乱七八糟的有什么用”

不是原话,但同等的意思几乎都经历过。

永远记得有人跟我说过,我们家就靠你了,我们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但是扭脸就说你看我们根本没给你什么压力。

高中的时候喜欢看电影,那个时候超级迷约翰尼德普,到了周末只要我能用电脑,就会去刷片。也很喜欢动画片,有一天很开心看完了美食从天而降,兴高采烈描述这个电影多么有意思,换来的回答是:成绩都什么样子了,就知道玩。

当然,很倔的我是要顶回去的,直接撂下一句我不考了(高考)。

“老子供你这么长时间,你说不考就不考?!”

那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需要记住这个“培养成本”,我是一个“投资”。

另外很多细节联想起过去,也很有意思。

比如家长总会认为,才多大年纪,就化妆,染发,不学好。以前也有这样的伙伴,每每和我说起这些总是一副“别人家孩子都不学好,还是我家孩子最乖”的神情,甚至连别人家女儿偷偷买高跟鞋都带着批判说一番。结果呢,其实现在是我在羡慕别人的状态。

还有一个观点,我妈也很喜欢。“想要赢,除了学历,还要说话大声,后台要硬”。

对社会地位的强调已经到了我想不通的地步。某某儿子考了军校,现在是个干部出入有人跟着,就来一句早知道你也去考军校。某某女儿在航空公司当了经理,就来一句你要是去航空公司就好了。觉得教育行业好,老师待遇好,就来一句你看叫你当老师你不去。甚至有些狗血剧看多了,我推测大概是《翻译官》,就说觉得做翻译特别有地位,你当时就应该学外语。

至于我想做什么,不知道,不重要,或者直接说,这个世界上哪有你想干的事情。

如果不是因为看到了稿费,大概对我想从事的行业仍然无比鄙视。

很多时候不是为自己悲伤,而是为他们悲伤。我希望他们把我丢下,自己计划去旅游,去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剩下二三十年的时间不要把自己的精力就放在狗血剧和孩子身上。

做到这一点,对中年女性来说好像尤其难。

我不止一次说过,想想你喜欢什么,有一点自己的生活,得到的答案竟然是,我哪里有自己的生活。

或者从年轻时候起,她们一直被灌输要“付出”,不可以有自我,以至于老了竟然发现不知道要怎么活。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三个故事里,孩子的另一端都是妈妈。所有人都告诉女性,母爱是伟大无私的,无休止的付出理所应当。

付出得不到想要的回报就成了控制欲。

没有自我,老公出轨了就发疯,最后买个遥控器控制孩子。被家暴,把孩子看作唯一出路。做了家庭主妇,拼命想把孩子教得“出人头地”,觉得对得起自己也满足了面子。

当母亲的总爱说一句话: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

问题是,我不是一块肉啊。

身体是你们给的,但生命是我们自己的。

对于你们也是,生命是自己的,开心用完它。

最后再说一句这个剧,立意很好,但BUG也是真的多,节奏也不太好,但我们需要它。看见回忆也好,看见不可思议也好,这面镜子有价值。

只是,我们的爸妈根本不会看这种剧吧。

 2 ) 一天早晨,妈妈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孔雀。

原谅我转借了《变形记》的开头,因为,太像了,而这种像,又是那种“美人在骨不在皮”的像。

总算结束了,煎熬,谈不上。但恐惧总是伴随左右。短短八集,四个单元,弯弯顶着“黑镜”的名义,挂羊头卖狗肉,颇具卡夫卡意味的嘲弄和鞭挞了华人世界的教育,更或者说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教育。

我和你们一样,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看到了曾经的伙伴。只不过,我现在的身份,从学生转换成了老师,经历了看山是山到看山还是山的幻化。

胸膺中按捺已久的牢骚,吐槽,感慨在前三单元挥毫,本以为这一单元会以惨烈收尾,结果.....

这一单元,有点欢乐,又看到了我钟情的魔幻现实主义。

避免不必要的剧透,我打算像弹幕一样end。

先说一下片名,孔雀,其实大家心照不宣: peacock 英[ˈpi:kɒk] 美[ˈpi:kɑ:k] n. (雄) 孔雀,孔雀; 爱虚荣的人; 爱炫弄自己的人; (点题)

妈了,我那会岂止是带玩具,我的蓝书包就是蓝胖子的口袋

妈了,晚自习经常翻墙出去吃面偶尔喝个酒的路过

妈了,大家课桌上都是书山,只有我干干净净不是报纸就是动漫海报

妈了,常常把英,语,政,史,地老师问到哑口无言

哎呦,绿茵场,篮球场,乒羽我都经常自己拖堂玩啊

拜托,老师,你明明就不知道好吧。

妈了,和我们原来那个校长除了性别一模一样

连口号都一样,孩子们n多年以后你看到会不会觉得自己好sb

升华主题

你们妈

吐槽完了。

最后

婊子的牌坊立着,还写着xxxxxxx

"养老、医疗、教育,有望成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

笑笑,不说话

抱歉,这是我最敷衍了事的影评,因为我对很多事都不再关心,不再相信。就这居然也被审核。

活在这个国家,真他妈本就是魔幻现实。

孩子们,心疼你们。

真的心疼。

 3 ) 猫的孩子

为庆祝爷爷的生日,一个大家庭在一起吃饭,大家“喜讯”连连,张三家的孩子考上了医学院,李四家的孩子拿了全额奖学金,王五家的孩子拿到了教师资格,轮到钟国衍,他却是大家庭中唯一的差生。

回到家,因为屋顶漏水永远修不好,爸爸从来不回家吃饭,并且会一直打妈妈。对于国衍的分数,他也只会采取打手心的办法来惩罚他。

爸爸:啊衍才考才考几分,你还有时间养猫?养猫?
妈妈:为什么你可以在外面养女儿,我却不能在家里养猫?

国衍:妈,我陪你去申请家暴令好不好?
妈妈:你可不可以不要管那么多啊,你今天要考几科,有时间问东问西,为什么不把英文拿出来背。

新老师与啊衍、啊衍妈一起吃饭
妈妈:他肠胃不好不能吃太油,外食也要小心,像这个汤上面的油,要把它全部捞起来才可以。
师:你麻麻真的很爱你。
妈妈:我这个人,这辈子没什么大成就,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有点成就。

罗志薇,一个考满级分的乖女孩。一次,钟国衍误入她的平行世界后两人结识。罗志薇告诉他,她在平行世界里揍了最后一名,在现实中就可以拿满级分。终于,国衍考了最后一名,他成了罗志薇的祭品,两人打了一架,国衍赢了。

自此,罗志薇开始考0分,开始被大家欺负。

天台上,啊衍问罗志薇怎样拿满级分,罗志薇说:跟着你自己,跟着平行世界里的你。说着大笑着跑下了天台:继续崩坏吧,反正我们永远也离不开。(个人觉得这句话真的很中二)

随着小家庭矛盾的升级,爸爸家暴不断,甚至扬言抛弃妈妈,把房子过给外面的女人。深夜妈妈边哭边做家务,国衍来到妈妈身边,妈妈说:你先去读书,让我自己安静一会。

于是,国衍跟着另一个自己,找到了拿满级分的方法:在平行世界里杀死一只猫,他就可以考一次满分。

镜头一转,爷爷走了,国衍站在最前面为爷爷致悼词:爷爷一辈子含辛茹苦,支撑我们一整个大家族,他这辈子没念过什么书,最大的盼望,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好好读书,有好成就,光宗耀祖。……不过这次不一样了,这次模拟考,我考了满级分。叔叔伯伯姑婶妯娌都围过来……爸爸也回来吃晚饭了。

有一次考试,国衍在考场中听到很多猫在叫,请老师处理一下,老师找不到,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气愤,于是自己开始在校园里找猫。国衍不断地听到猫叫,妈妈不断地在找猫,两个片段快速交错。最后,国衍看到顶上落下来一朵鲜红的花,那是死掉的猫变成的,“每当我在平行世界里杀死一只猫,他们就变成了花,我在现实里就可以考满级分。”顶上不断有花瓣飘落,国衍疯狂地把花瓣拂开。

这一次,国衍并没有考到满级分,爸爸有一次拿棍子打他的手心。

爸爸:我就把房子卖了,把啊衍送出国。
妈妈:你不可以把我和啊衍分开,不可以。
爸爸开始打妈妈,边打边说:你只想到你,你只想到你,你只想到你……

妈妈只得把国衍送到机构去补习,补习老师的体罚,爸爸的打骂,妈妈的期望……啊衍开始在现实世界中诱猫杀猫。直到有一天被警察抓住。

妈妈在路边看到国衍在警车里,奋力追上去问:钟国衍,你怎么在这?你怎么了你怎么会在这里?
钟国衍:你爱我吗?你爱我吗?为什么我会在这里。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是你爱我吗?你有想过我的感觉吗?你知道我多为你着想吗?为什么你都只看到你自己?我怎么会变成这样?我怎么会变成这样?
妈妈:你不要这样,我爱你。
钟国衍:你不爱我!

画面一转,罗志薇躺在一卡车的金莲上面。只有一个镜头。

妈妈带着怀孕的猫咪去医院检查,医生建议她不要带回家。妈妈坚持,走上楼梯,一整面墙都是红色的“虐猫者死”,她若无其事地打开门进去。

猫咪快生了,啊衍想要帮忙,妈妈不理他,啊衍转身割开了自己的手:妈,妈,妈!妈我受伤了,妈!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妈我受伤了诶!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妈我受伤了你抱我一下好不好。
妈妈:加油,叮当加油。
啊衍:加油什么!
妈妈:加油,快了。
啊衍蹲下来:可不可以抱我一下?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我只想要你抱我一下,可以吗?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紧抱住妈妈。
妈妈:放开,你干什么。我的一生都被你毁了,我把所有的希望放在你身上,你呢,你拿什么回报我?你拿什么回报我?
啊衍:那你干嘛生我?我去死就好啦!
钟国衍掐住了妈妈的脖子,妈妈不停说说你放开我,国衍却哭着说你就不能抱我一下吗。
最后,猫咪生了,妈妈和国衍都平静下来,国衍对妈妈说:对不起。妈妈说:你可不可以先学会一件事,不要一直说对不起。

国衍在维修师傅那边干活,妈妈送来便当,还和师傅调侃了几句,妈妈离婚了,国衍开始赚钱养家。

最后的最后,国衍拿着便当跑了,在草坪上和罗志薇一起吃。

国衍问:如果你是耶稣,我杀了你,你要怎样才能原谅我?
罗志薇:我是神?
国衍:不是,你是神的儿子。
罗志薇:所以我根本就不会死,我只是死给你看,我要你打从心底承认自己的愚蠢,再来乞求我的原谅。
国衍:那如果,你是猫?
罗志薇没有回答,画面一转,两人满身是伤,相视一笑。

影片描述了在家庭中,大家追逐分数,而其他所有的一切,包括亲情、友情、自我、地位等,都是在分数的基础上而建立的。

这就导致了家庭的变异,自我的变异。


【大家庭与小家庭】

【小家庭的变异】,表现在爸爸与妈妈,还有国衍。

爸爸从一开始国衍成绩差不愿回家吃饭,国衍考了满级分回家吃饭,国衍再次考砸又不回家了。以分数作为维系亲情与家庭关系的衡量,以分数决定家庭地位的高低。

妈妈的从最初的殷切期望到后来的执拗偏激:老师,他只能打,不打的话是教不好的。老师,我一生没什么成就,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有一点成就。老师,我们只报第一志愿……

国衍从一开始的学习障碍到后面不忍妈妈被欺负而开始杀猫考满级分最后考砸以后开始诱杀猫咪并对妈妈歇斯底里地吼叫:你根本不爱我,你眼中的都是你自己。

小家庭的亲情关系自此彻底变异。

【大家庭的变异】,由一开始各家亲戚夸耀自己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家庭地位就高,而国衍的妈妈自然被大家踩在脚底下。这是大环境的逼迫。

再来看学校中,罗志薇由一开始的满级分,到后面平行世界崩坏以后的0分,同学们开始肆意欺凌,而罗志薇也 “疯了”,雨天在喷泉里跳舞,周围人冷眼,躺在为已故爷爷折的金莲里。

这些都是社会大环境的逼迫,在以分数排名的考试制度下,在蔑视个体差异性的社会中,人人冷眼,人人自危,能上岸的冷眼旁观,快溺毙人人自危,已沉底的,只能成为大家茶余饭后唯一一点的“娱乐活动”。


【施暴者与受害者】

l 爸爸对妈妈施暴。

爸爸的想法,啊衍没考好成绩,因为妈妈基因太差,没有教好,总是修不好的漏水的屋顶也是妈妈的错,全部的一切都是妈妈的错。在内心,爸爸对于妈妈是厌弃的,他眼里从来没有这个老婆,因为老婆不美,没有高学历,很笨……总可以找到刺。这是一种封建大家族的大男子主义,俗称直男癌。自己没什么本事,却自鸣得意,穿着汗衫偏要吃牛排,张口闭口:这个社会,只要学历高,声音大,谁就是老大。可他为什么能这么做这么想呢,因为没有人反驳他,面对家暴,妈妈一声不吭,儿子一声不吭,大家冷眼旁观。反而,受害者还要把自己放在比施暴者更低的位置上,对于援助者冷漠拒绝。女老师对妈妈说啊衍需要去看看心理医生,妈妈拒绝:你不教我儿子就不要打扰他学习。老师想找啊衍说,啊衍:你不教我就不要打扰我学习。受害者反而成为施暴者最大的拥护者。永远修不好的屋顶,也象征着这段家庭关系的岌岌可危。

l 爸爸对儿子施暴

爸爸把分数作为糖和棍子的区分,考得好,万般宠爱,考不好就要挨棍子。而国衍作为受害者,他除了说对不起就再没别的。他也觉得是自己错了,却并没去想想为什么。因为从小的教育,就是没有为什么。一家三口和女老师吃饭,爸爸发出没有为什么言论,女老师反驳说她从小就很喜欢问为什么。这时候爸爸和妈妈妈妈异口同声问:为什么?这也是很具有讽刺意义的一幕。

l 妈妈对儿子施暴 儿子对妈妈施暴

妈妈对儿子的施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暴力,叫做亲情绑架(自创名词,勿喷)。影片最后国衍一直在问:你爱我吗?你爱我吗?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是你爱我吗?你有想过我的感觉吗?你知道我多为你着想吗?为什么你都只看到你自己?我怎么会变成这样?我怎么会变成这样?

确实,在这个时候,他们都是互相的施暴者,同时,也是受害者。

妈妈的的和爸爸的教育,确实也可以称为一种丧偶式育儿。爸爸什么都不管,妈妈要处理所有事情。在日积月累下,确实比较容易扭曲。

l 儿子对猫施暴

国衍从一开始发现猫,养着他们,到后来开始杀死猫。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施暴,可以说他杀死的是猫,也可以说,他杀死的是自己。杀死猫可以得到满级分,为什么杀死猫就可以一下子会做所有的题目,到后来平行世界崩塌以后又都不会了呢。杀死猫的是平行世界的自己,那么考满级分的是谁呢?所以我说,钟国衍杀死一只猫,就象征着他杀死了一个自己,一个自我,杀死了那个有学习障碍的自己。(大晚上写着写着后背一凉,突然害怕)。然而,一个人会有多少个自己呢?到后来,平行世界的崩塌是不是象征着他自我人格的彻底崩塌呢?

其实,施暴者和受害者,大多数时候,都是互相的。就像伤害也是互相的,或多或少,在不同意义上,每个人都会在对别人施暴后,自己也受到伤害。毕竟力是相互的噻。


【猫的孩子】

再来说说最后一段钟国衍与罗志薇的对话。

国衍:如果你是耶稣,我杀了你,你要怎样才能原谅我?

罗志薇:我是神?

国衍:不是,你是神的儿子。

罗志薇:所以我根本就不会死,我只是死给你看,我要你打从心底承认自己的愚蠢,再来乞求我的原谅。

国衍:那如果,你是猫?

罗志薇没有回答,画面一转,两人满身是伤,相视一笑。

个人脑洞比较清奇,我看第一遍的时候,以为罗志薇死了。因为有一个镜头是她躺在一卡车的金莲上面,那时妈妈给已故爷爷折的要烧给爷爷的。所以这个镜头一出来,我就想罗志薇怎么死了哈哈哈哈哈。也有一段画面,妈妈到一座山上给爷爷烧莲花,请爷爷保佑啊衍考得好成绩,画面持续了几秒在被熊熊大火所吞灭的金莲上。

看第二遍是因为突发奇想要写影评,去看台词的。这时候我才意识到,罗志薇本身没死,可能死去的是她的自我人格,也可以说是平行世界中的她。最后他们在草坪上吃便当,然后展开了上面的一段对话。说耶稣本不会死,只是死给你看,我把它比作自由纯洁的灵魂,也就是被现实世界所湮没的自我。你扼杀了它,它并未死,只等你发现自己的愚蠢,发现自己还活着。画面一转,两人站着,满身是伤,相视而笑。我把它当作这是平行世界里的自己在笑,也就是死而复生的灵魂,音乐响起,这也是两个人重新获得了自我,治愈了。

然后我突然想到第三个版本,哈哈哈哈哈自己脑内出一部史诗级大戏。那就是,考满级分,是因为他们在平行世界中杀死了自己,然后,平行世界的那个自己,暂称为坏人吧哈哈哈哈哈,代替了自己去考试。那就是,其实躺在金莲上的就是罗志薇自己,最后吃饭的是两个坏人,带伤而笑的才是真正的自己,他们被治愈了又掌握身体权,或者他们就是手牵手去天国了。

哈哈哈哈哈很神经病了,这部片子为什么就不能拍得再好一点呢,好气,这样就不会显得我很神经病了。本来不准备写的,因为本人是杂食,并且猎奇,什么奇里八怪的都看过,比如黑镜这种,比如美国恐怖故事那种,没有我不看的,什么类型的都看过,再比如人体蜈蚣那种,呕。这部剧是因为前有黑镜作为噱头,才进来看的,并且看了第一二集后还是蛮失望的,猫的孩子这个故事看第一集时没什么感觉,觉得还蛮中二的,到第二集快结束时,两段钟国衍与妈妈的对手戏,一段是马路上你爱我吗,一段是家里你可不可以抱抱我,瞬间被击中,觉得这值得写篇长评了,真是一时冲动,我估计看我这片影评可能比把两集短剧看完,所花费的时间都要长哈哈哈哈哈。

 4 ) 猫的报恩or报复

看到很多小伙伴吃了我的安利,还挺荣幸的,既然说好再叙,那就go on。

不知道是《邪不压正》中天然李那段上房揭瓦的裸奔满足了我内心的幻想,还是《动物世界》里郑开司动不动就幻身为小丑战士大开杀戒也曾是无数次梦中的剧情,更或是最近的现实经历太unbelievable·and fantasy,本单元看得我似梦似真。(其实本部叙事手法上就有些意识流和魔幻现实)

碎念碎完,回归主题。这一单元,有很多元素可讲。

真的很厉害哦,从13亿“同胞”中脱颖而出

伴随着滑稽诙谐的bgm,一家人团聚为爷爷庆寿,然后,父母们不可避免的开始“扯淡”和“攀比”,那谁谁谁,考上了什么,那谁谁谁,拿了什么奖学金。熟悉吗?是不是也都感同身受?放心,在你没有自己孩子之前,还会作为靶子,等你有了孩子,即使你不会把孩子当靶子,你爸你妈也会把第三代作为话题:我孙子现在能背英文版的《将进酒》了,我孙女钢琴黑带...........哈哈哈哈哈哈。大家都是过来人。

男主呢?在酝酿味道........

先入为主的“画风”一度让我以为这一单元走轻松路线,岂不知,更沉重。

一个半破碎的家庭,一位“学习困难”的男生,一个“神经质”的女生,一位“可爱”又“可恨”的妈妈,还有本单元的核心:猫。而所有人物又围绕着升学,校园霸凌,原生家庭徐徐展开。

倏忽间,又想到了今天早些看到的新闻和评论:

既然本系列的母题是孩子,所以本单元中的亲子关系依然“张力十足”,不过没有了上一单元虎妈的强势,这一单元的妈妈骨子里很弱势,但再弱势的妈妈,为了孩子,也是superwomen,可以她用错了地方。某些心理学理论上,妈妈对孩子特别是儿子的人格形成起到了近乎百分之百的决定作用,从这个层面讲,这对母子的设定还是很到位的。

不确定后面两个单元是否还会涉及到校园欺凌的问题,所以先不展开,早前关于《声之形》,曾简单讨论过://movie.douban.com/review/8548176/

本单元给我最直观的冲击就是“迷信”:

就可以考第一名

你妈是不是也这样?

这种迷信,又分为个人迷信和群体迷信,当你认为,今儿起床正好卡在7点19分能一天开挂,这是个人迷信,当三个人以上都这么认为,就可以称作群体迷信。为什么会有所谓的迷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列为,请开始你的表演。而妈妈绝对不是孤立,看看你所在的城市的寺庙,看看中高考前爆满,不亚于通宵排队为了给孩子找个好学校。

而猫,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拐点,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积攒已久的冲突爆发,走向了《我杀了我妈妈》

如果结局真的到此为止,主题立马就升华了,虽然这样会很残酷,会很变态,但现实中这样的事少吗?最起码我身边发生过。

还好,骨子里崇尚大团圆的基因让短暂的残酷瞬间冰释。

猫妈妈和猫宝宝也相偎在一起。

最最后,又一对相爱相杀走向了和解。

有点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

其实,我特别想说,从前,我也一直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后来我才明白,这是战术上的谬误,而战略上最大的真相是:没有天生“失败”的孩子,只有后天失败的父母。

 5 ) 为什么你的孩子是谁的孩子

观看的过程中,黄大姐就开始频频思考亲子关系问题。平日里看到太多歌颂父爱母爱的作品,也记得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典故。虽然不认为亲子关系的经营很容易,但绝不会想到那么难。电视里无论家境富贵、贫穷,无论阶级属于上层、底层,无论家庭氛围活泼、严肃,无论孩子优秀、平庸,父母与子女都陷入一种极端状态,努力要学习、努力要成功、努力要攀登的心态野火一般从第一集燃烧到最后一集。刚看完有点迷惘,细细一想便发现这种扭曲都有据可考。

【缺失的父亲】

第一单元《妈妈的遥控器》,女主角丈夫外遇离婚,自己带着儿子过;第二单元《猫的孩子》,女主角老公常年不顾家里还家暴,儿子基本是女主角在负责;第三单元《茉莉的最后一天》,女主角操持着家里的一切,老公鲜有的露面都在玩手机,仿佛置身其外;第四单元《孔雀》,一样是女主角管控家里大小事,丈夫只是听之任之;最后一单元《必须过动》,建立在女性直接人工受孕的设想基础上,丈夫角色直接被抹除。

单亲家庭不敢说占比多少,但在中国丧偶式育娃在目前是很常见的模式,大部分男性在配偶生育后就开始失踪,一问就是要养家要挣钱,一问就是带娃是女性的责任,一问就是自己母亲配合着带娃已经分担了一大半压力……总而言之,即使不离婚,孩子的成长基本也不参与。可以大胆的说就算大陆和台湾制度不同,在育儿方面的难题也是大同小异。很多男性终其一生都未曾认真思索过自己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对于一个家庭的和谐、发展所应该起到的作用。不是只要工作挣钱就好,中国(包含台湾)女性除了带娃也在挣钱养家;不是只要按时上下班就好,女性回到家里还要做家务、带孩子;不是诈尸式偶尔参与一下孩子的生活,女性不仅要做好工作,还得全方面掌握孩子的状态;不是做饭洗碗就算分担了一半家庭责任,女性工作、带娃意味着完全失去个人空间、时间,除了明面上的喂奶、洗澡、哄睡还有时刻注意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带来的不同心理需求。

剧里每一单元父亲的角色都是缺失的,妻子在没有丈夫支持的家庭生活里,心态逐渐失衡、扭曲,把希望寄托于孩子,同时也把负面情绪倾注于孩子身上。

青春期的孩子迷惘、迷失,中年期的妻子压抑、无助,源头都在所谓的父亲、丈夫那里,而他们却可以做到坦然自若。

【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母亲】

被丈夫背叛、被丈夫暴打于是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优秀说明自己的隐忍、坚持是有用的母亲;成为家庭主妇却念念不忘自己高学历、底层采茶女希望女儿进入白富美阶层,于是力所能及无孔不入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全部加注到孩子身上,以此把孩子打造成最优秀孩子的母亲;一个只能向上的社会,母亲必须教育出优秀孩子才能住豪宅、享受人上人待遇,自然而然要把所有希望放在孩子身上。

这些母亲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好,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好。

她们把自己失去的或是未曾得到的寄托在孩子身上,以爱的名义控制、要求他们听话,问就是“为你好”,全然不顾孩子自己的想法、需求,一味输出自己的辛苦与牺牲。她们面对丈夫、家族、社会的时候柔柔弱弱,可是逼迫起孩子来却比谁都心狠手辣。

她们本来也是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天真少女,她们贤惠、勤劳、隐忍、克制,但被丈夫、被社会一点一点抽去热情、希望、快乐,然后把孩子当做唯一的救生浮木。她们当然爱他们,只是纯粹的母爱被混乱复杂令人失望的外界干扰后,便忘记最初对于孩子的期冀原来不过是要他们也健康快乐而已。

【孩子是谁的孩子】

因为父亲的缺失,所以家庭失去平衡,没有依靠的母亲只能凭借一己之力去教育孩子;

因为对丈夫的失望,妻子便把对丈夫以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

因为社会对成功与失败的定义太肤浅,失去丈夫的妻子逐渐变成一个急功近利的母亲。

正常的亲子关系被打破甚至四分五裂。

小伟喜欢绘画同时喜欢一个同样爱画画的女孩有什么问题,他长大了可以当画家;不,小伟妈妈眼里的成功是心无旁骛只要学习就好,她忍受着丈夫背叛的痛苦,就希望儿子又乖又听话,可小伟三心二意,要画画要参加毕业旅行,甚至还和一个女孩走得很近。不行!

阿衍功课不好有什么问题,他懂事又孝顺,只要正常长大,总有他能做得好的事情;不,阿衍的优秀与否直接关系到小圆妈的丈夫对她好坏与否,生活已经很苦了,阿衍作为能够带来希望的种子,小圆妈自然不能放任阿衍得过且过。不行!

茉莉那么优秀却在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一女(台湾最好的女子高中)后选择自杀,这样的优秀有什么用;不,茉莉的自杀一定是交了坏朋友、一时冲动想不开,和作为美国名校硕士毕业的茉莉妈妈一点关系都没有。为了茉莉、可莉选择做全职家庭主妇的那天就牺牲了自己成为教授的光明未来,她们凭什么不努力不上进不补偿自己的损失。不行!

巧艺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学校有什么问题,她成绩好,手工也好,迟早有发光的一天;不,夫妻两个在底层打拼了那么久,知道身处底层的辛酸,所以即使是假的,巧艺妈也要给巧艺营造出“白富美”的幻象,直到拆东墙补西墙拼凑成真的。不管家庭承不承受得起,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一家人就得跟上步伐。就这样认命,,不行!

若娃考不过鉴定有什么问题,如果真的爱她,和她一起住贫民窟难道就不幸福,未来的出路那么多,总有若娃发光发热的领域;不,爱不爱都是虚的,只有能为自己带来荣誉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杨鹃早就看透了这浅薄的亲子关系,她爱若娃,但她更爱自己。想要接受自己平庸没资质,不行!

在父亲那一边,孩子从出生到成长都事不关己,有妻子就好了;继而妻子变成纯粹的母亲,然后丈夫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出轨、家暴、隐身。自始至终,孩子所需所想他们从来不知道不关心不在乎。

这些孩子不能选择出身,却都在懂事后被灌输“既然你出生,那你就要……”、“要不是你出生,我本可……”,他们在没有选择权的时候就被安排好未来的路——你只要照着走下去就好,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有,那就是不懂事不孝顺不听话。母亲们用所谓“爱”铸成牢笼,既捆绑孩子也束缚自己。

对于社会来说,不管你是父亲这个角色还是母亲这个使命,只有学习好、念好大学、找到体面高新工作才是成功,其它都是浮云,孩子不成功意味着父母的失败。

所以一个无辜的孩子降临人世,只能怀揣着父亲的漠视、母亲的捆绑、社会的压迫自己摸索着道路前进。他是父亲的孩子、母亲的孩子、社会的孩子,唯独不能成为自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部剧相当紧凑、精致,每一个单元都诚意十足匠心满满。

第一个单元典型的台湾风情加上科幻,最后结局真是神来之笔;第二个单元压抑沉闷氛围加上奇幻与黑色幽默,被钟欣凌的演技打动;第三个单元布景呈现出一种几何对称的美感与一丝不苟的乏味并行却又不矛盾的氛围;第四个单元用艳丽浓重的色彩映衬主角一家的贫穷与荒诞;第五个单元用近乎纯白的空间展现高科技与扭曲欲望杂糅的世界,不断延伸的空间与层层被压抑的追求重叠交织。确实有一种《黑镜》既视感(该剧分别以多个建构于现代科技背景的独立故事,表达了当代科技对人性的利用、重构与破坏),只是这样的故事大概只有亚洲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地区能够拍出来并且感同身受。

 6 ) 比放大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这部剧反映了当下普遍的、真实的社会问题,一个流行过头已经过时的词汇叫“原生家庭”,似乎每个人都在控诉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伤害,所有性格缺陷似乎都来源于原生家庭。这些问题和观念的诞生也许是好事,因为人们大概是由于普遍基础的温饱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便转而关注爱与安全感等心理需求。而就像我之前在知乎看到的某个观点一样,环境塑造、影响了我们的成长和性格,而我们的环境不仅仅是由原生家庭组成的,还有很多诸如学校、社区、同学老师等等,我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即便我们还小,【但我想这对任何年龄的人都一样】,你选择笑对困难主动改变还是怨天尤人被动抱怨?在我们要求父母主动地脱离自己的经验和性格去给我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的同时,也应当想到自己一样可以主动改变心态、减少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从而脱离性格扭曲、内心痛苦的情境让自己健康成长。即便过去和当下已成定局,那么我们更应该向前方看不是吗?无论是内心不够温柔千疮百孔的父母,还是对环境抱有怨恨、感到伤痛的自己,向前看都是最正确的选择。

探讨“原生家庭”这个备受关注的议题,有必要多个维度理解。

而这部剧的视角过于单一,一昧的放大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将孩子内心的扭曲、压抑;父母的忽视、控制、软弱、无主见等负面和阴影无限放大,这些大家早已心知肚明的问题仅仅去放大它对于我已经没有意义了,这样的放大仅仅会让“孩子”越来越怨念,而我们需要学会的不是怨念而是“爱”。

更重要的是,这些伤害是不能只站在当下的视角去审视的,父母的初心真的只有控制欲和自私吗?父母的原生环境或许孩子会鄙夷,但大环境里的个体有时候正是受太多的环境影响,他们做了他们自己能做的一切,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和浇灌 ,孩子尽力做了孩子能做的能忍受的一切,大家都已经很棒了。

就像热评说的,大意是“我们要去敷衍父母,既不用伤害他们,也不会搭上自己的一生。这不是不爱,不是疏远,不是不负责任;而是一种顺应规律的做法,是一种保护。

可以想象一下,在两个不同的人因为身份位置、经历的差异,导致很难互相理解、on other‘s shores的情况下,要做的首先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不要强求对方让自己理解或者自己让对方满意,然后再慢慢尝试理解,在一步步理解的过程中才能一步步亲密。这不是单纯的不负责任的敷衍,是一种减少冲突和痛楚的处理方式。

因为,可想而知,只有在双方能够互相理解、包容的情况下,心理距离近的人才不会有矛盾和悲剧。

这样一想则很简单了——在两个人不够互相理解、无法互相包容、经历和社会位置都不契合的情况下,一个人想要靠近另一个人、执着的对他的行为理解、负责,执着的想让他满意并理解自己的行为,自然而然的便会发展成,一旦觉得他的做法错误就无法理解、无法平静,更有甚者如果认定了自己是正确的,就总想要去纠正他,一旦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反应就痛苦,这样产生矛盾不是必然的吗?

孩子隐忍不去反驳,因为可以想见一旦反驳则会激发矛盾,造成争吵和不解,(亲子间的权威关系依然存在),也因为心理距离近,所以都需要去理解对方的行为,孩子甚至要模仿、信任父母。当父母的行为伤害到他们意志、感受时,必然会无法表达而痛苦不堪。

被我们忽视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人生中的任何时期,都不存在没有伤害、没有误解、没有忽视、没有性格缺陷的关系,长大了的我们只是更懂得去处理、调和而已。而亲子关系与之其他不同的一点,在于关系中的权威和平等,这点另作探讨。但我姑且觉得,这种一昧的把责任投放到钱原生家庭,指责和责怪怨恨父母的风向,并不是我们该做的。

 短评

台剧能做到这样真的很不错了 除了节奏有点拖沓 其他都很棒 追了

7分钟前
  • 过春天
  • 推荐

打着台版《黑镜》,开场很精彩,气氛也拿捏掌控的很好;直至尾声变成偶像剧⋯又是个烂尾!

10分钟前
  • 外人
  • 还行

特意看了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并不是《黑镜》,被这个头衔唬到了。高品质的英美剧都不兑水,节奏紧凑,还有自己的美学风格,这部台剧虽然有一个不错的概念,故事的类型化也很高,但导演拍着拍着台湾偶像剧的臭毛病就来了,节奏拖泥带水,情节也不够紧凑,还在堆情节,不顾叙事张力和连贯性。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我想都是因為愛。母親對茉莉是望女成鳳、自以為是的愛,茉莉自殘何嘗不是希望母親會自責難過而開始真正愛她並關心她的需要呢?愛,真的好難

18分钟前
  • 翻越宇宙🌌
  • 力荐

Netflix的出品自然不缺资金,所以所有的细节都做得很足,没有出现明显漏洞。优点是概念出色,而且各个演员都入戏,也可能是导演调度好,年轻演员们都表现抢眼。缺点是主题单一,五个单元都是歇斯底里的母亲和不堪其害的孩子,而且节奏拖沓,全都缩到1小时附近可能会更好。《妈妈的遥控器》最佳。

19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經過近年植劇場和這部作品之後我開始對台灣影劇的期望越來越高 加油!

20分钟前
  • Run Girl Run
  • 力荐

立意很好,第一集有黑镜的毛骨悚然感,第二集开始变拖沓,但仍不失为一次惊喜的尝试。我们的家庭教育到最后从来不是双方平等的话语权,而是基于血缘里与生俱来的爱,在日复一日的拉锯战里,慢慢妥协。父母什么时候才不会那么傲慢的以为自己可以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呢?其实我们更想父母过好自己的人生。

23分钟前
  • 某J。624
  • 推荐

科幻的植入蛮塑料的… 再多几个故事也还是这样,首先是被压迫的女性(物质或/和精神上),然后是转嫁到下一代身上的压力,可是几集下来,都只追溯回到母亲身上而已,结构性的崩坏只靠部分女性的隐忍和部分女性的反抗是远远不够的。父亲如果继续高高在上,或置身事外,比剧里更荒诞的现实惨况也不会有尽头

25分钟前
  • 饭花浪浪
  • 还行

《你的小孩不是你的小孩》其实是给父母看的,但是父母不会看这种连续剧,只会看《娘道》啦!

30分钟前
  • 忘川
  • 力荐

3.5。《妈妈的遥控器》:概念好,可惜剧情拖沓了。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那个强迫症式擦水的细节,她竟将孩子规训得和自己一样了。手持摄影加分。

33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华语剧集能做到这个水平,已经很不错了。有些人一直在与黑镜比,剧情紧凑程度确实不如,但放眼华语片,能比《孩子》更出色的,屈指可数。

38分钟前
  • Smumer
  • 力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他自己。他有自己的思想、观念、爱好、性格,他应该用自己的方式,过他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出他自己的样子。

4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1,你从她的肉身而来,她捏塑出了你的肉身。某一部分的你自己,也已经被驯化,成了她的复制品。某一部分的你自己,仍在抵死顽抗,成为出走的娜拉。你可以拥有独立的人格、意志与感情,代价是,让她放逐你,或者杀死你,都将以爱的名义。可是啊,原谅她也是第一次当母亲。2,最后所有小孩都在仿若世外桃源的森林出现,过上另一种生活,顿时飙泪。3,良莠不齐,个人喜好排序:《妈妈的遥控器》、《必须过动》、《孔雀》、《茉莉的最后一天》、《猫的孩子》。

48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完成度很高。看了第一集,我们的“遥控器”都被锁在了一个叫爱的保险箱里

53分钟前
  • bibabo
  • 力荐

可以因为耐飞的品质去看,可以因为中文版《黑镜》的名头去看,可以因为对lgbt的开明去看,但我更希望那些饱受过虎爸虎妈“政治正确”荼毒,深受社会风气不知所措的人父人母,和即将孕育新生命的夫妇,平心静气的坐下来,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幸福。

5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 或者未来即将为人父母的人都看看 其中一个单元《茉莉的最后一天》看的我难过极了 为什么总有人等到来不及 才悔不当初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 却不是另一个你 你只是把他带到世界上 不能把你未完成的梦想 转嫁到他身上 他是独立的存在 p.s好久不见叶全真

59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力荐

放大了很多倍的痛,好几次看到要暂停深呼吸一下才能继续看下去,第四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尤其让我崩溃。最大的缺憾是每一个故事的矛盾指向的都是母亲,父亲因为缺失了存在,因此也缺失了被审判。

1小时前
  • Sophie Z
  • 推荐

看完茉莉的最后一天,期间情绪崩溃无数次。强烈建议任何有自杀倾向,并且是因为家庭原因而受抑郁困扰的朋友,一定一定在有朋友陪伴且情绪稳定的情况下看。太真实了,很多话都扎在痛处。现在坐在电脑前情绪完全崩盘,眼泪一直流,但最害怕的是不知什么时候回家的妈妈,会看到这一幕,可我却无法解释。

1小时前
  • Ym_ZLAI
  • 力荐

说这部剧是过誉了,又或者它辜负了一些人对于“台版黑镜”的期待之类的话是很简单的。可我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它的意义是重大的。尽管例子极端,但它并没有一味地控诉升学压力,控诉家长的控制欲,而是告诉大家,放过孩子也是放过自己。近年来的一些事情足以让大家看见,本是同根生的台湾和大陆早就不能相提并论,台湾已经快要摆脱儒家思想的荼毒一跃成为亚洲之光了。

1小时前
  • 流公式
  • 还行

最喜欢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成年后的纪培伟回到了16岁那年的夏天,他走到程芳岚面前,一切都已经发生过 但是一切又要重新开始。面前的这个女孩或许会疑惑,他是谁?他为什么会哭?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次深夜,我半夜起床去客厅喝水。路过妈妈房门外,听见她和姨妈打电话:「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很后悔,早知道那时候就应该去做个B超,把女儿打掉生个儿子多好。」门缝透出的光像一把刀 顺势把我劈开了两半。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分钟,都是来自「没有做B超」的恩赐。 每次划账给妈妈的时候,我望着屏幕上扣款的信息 心都忍不住震了一下。大多数的沟通都陷入到无关痛痒的有没有吃饭、有没有下班的例行琐碎问题里,最后再扑通一声的掉进那个叫做钱的深渊。小时候做女儿、长大之后做儿子,可惜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做儿子的待遇。

1小时前
  • 曼靑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