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一季

综艺大陆2017

主演:张国立,李晨,王凯,梁家辉,刘涛,易烊千玺,段奕宏,秦海璐,撒贝宁,马苏,单霁翔,李仲谋,龚良,段晓明,马萧林,强跃,万全文,蔡琴,马宝杰,任万平,方勤,王刚,何炅,陈晓,刘奕君,郭涛,雷佳音,关晓彤,蔡国庆,蔡轩正,任重,宁静,杨志刚,那英,孙淳,周冬雨,袁弘

导演:于蕾

 剧照

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2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3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4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5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6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3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4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5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6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7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8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9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0 00:41

详细剧情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的热播,今年,逐步被定格为央视文化节目元年。8月22日,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纷纷“周二见”的秘密被揭晓,央视文化节目大家庭又将新增一位重量级成员: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场关于9家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恢弘“特展”:金牌制作团队2年酝酿筹划、强大顾问团保驾护航、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强势结盟、实景取材、27件顶级国宝重器、27位与之魂魄相依的“国宝守护人……《国家宝藏》将用创新演绎的传奇故事,串联每一个守护者的讲述,点燃延续中华文明的灿烂星火。用时尚鲜活的综艺形态,搅动每一个普通人的参与,全力解密和激活古老深沉的历史文化资源。

 长篇影评

 1 ) 怎样看待《国家宝藏》对乾隆皇帝审美水平的嘲讽?

正确评价一个人的审美要全面看,而不是通过个别情况就妄下评论,会一叶障目。乾隆瓷器富丽的不少,素雅的也很多。被嘲笑农家乐审美是因为代表顶级瓷器烧制工艺的瓷母图案太炫了,再加上人们截取了部分乾隆和雍正的瓷器对比图调侃,导致很多人觉得这位的审美水平比不上他爹。看来对人也好对事也罢,让外人对其形成观感的是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事件,真实情况如何往往被忽略了。我不为乾隆洗白,因为我也不喜欢他。只是有点感慨,想说如今网络发达,我们面对庞大的信息要理智清醒,不要轻易被媒体的所谓图文真相带偏,时间长了会丧失最起码的判断力。上两件乾隆素雅的瓷器。

 2 ) 怎样看待《国家宝藏》对乾隆皇帝审美水平的嘲讽?

谢谢邀请。 1. 我个人认为乾隆的审美并不像大家所嘲笑的那样。 在故宫的众多藏品中 乾隆也有很多素雅、符合现代审美的成品在,只是没有能够一一摆放出来。 而雍正也曾经用过富丽堂皇的瓷器, 在乾隆之前瓷器还无法烧出反复的花样,所以展出的乾隆时期瓷器以花样繁复居多也是很正常的。 2. 如何一种流传或流行过的审美都其存在的土壤。农家乐其实表达了人们在物质财富不够丰富的情况下的一种追求,尤其是喜悦,庆祝气氛下的追求。试想,在东北(原谅我又一次用地域代表)漫长的冬天,过去那种并无丰富多彩物质及文化生活的时候,色彩鲜艳,对比明显的器具,装饰,更能充分表达年节大家欢欣鼓舞的心情。 3. 乾隆年间,与欧洲的交流增多,流传进来很多舶来品,很多也是富丽堂皇风格,如同时时刻刻炫耀着祖上有钱的英国西敏寺和法国的凡尔赛宫一样,这种风格也会对乾隆时期的审美产生影响。在过去,物质不丰盛的时候,鼎盛时期的王朝,往往更有足够的人力财力来追求华美,无可厚非。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与乾隆个人的审美,关系不大,乾隆只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收藏爱好者。

 3 ) 救命!看得我尴尬

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播了4期了,我真是看的尴尬癌都犯了,这么搞事情你们不觉得羞耻么?

节目11个博物馆,每期开始张国立千篇一律唱词,然后介绍三个馆藏,第一通过演员展现古代,第二通过嘉宾展现现代,最后馆长做个总结,节目就结束了。

你们要脸吗?张国立的煽情越发低级,演员的展现比着粗俗,请来的嘉宾的闪光点也得不到发掘。这就是一套俗套低级人格绑架的体制内节目。除去第一期梁家辉撑场子,此后的每一期都令人失望,像屎一样。媒体这个东西也不是国家指你做喉舌你就能做的,群众的审美还没差到此。

我最近去了几处博物馆,本来也是满怀期待,但是我走进去,越发感到沉重,因为只看到枷锁!不是我软弱,这份入乡随俗我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为什么灵动的文化就变成了枷锁。

节目里做着自己最强大的梦,不看看四下满目疮痍,连唐朝强大也要拿出来说到烂,晒你一千多年前的祖宗,你要脸吗?不羞耻吗?我还以为见到了一生翻不了身的空想屌丝。口口声声中国的东西最好,什么都最好,怎么就不敢睁开眼睛看看世界?这么害怕?先不说中国好东西其实不多,那些好东西的本质也早就没了呀,现在都是尸体,文化不行的节目组根本没把文物活起来,还被张国立的臭嘴搞成让人呕吐的尸体。

一味吹捧是一件很骄傲的事吗?为什么这个节目里好的言行得不到重视发掘?受众是谁?

所以留下一个空洞的节目装逼。

 4 ) 对话《国家宝藏》总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这是一次穷则思变的探索

文|珞思(珞思影视研究组)

12月3日晚,央视金牌团队历时两年倾力打造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CCTV-3综艺频道迎来正式开播。怀揣“让国宝活起来”的美好愿景,央视与故宫两大文化体强强联合,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向文化综艺的全新高度发起冲刺。九大馆长齐聚,共同打开守护多年的宝库大门,甄选27件国宝重器,交与万众共赏。每个博物馆只有一件国宝能够入主最终特展,争夺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一席之位。

首期和观众见面的故宫博物院,是一座珍藏着180多万件文物的皇家宫殿。单霁翔院长精挑细选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石鼓三件国宝,带着它们跌宕的前世传奇和动人的今生故事从时光的纵深处款款而来。

有观众感慨,“透过《国家宝藏》,真切感受到了国宝和我们当下的血脉相依,以及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从未褪色的文化自信,在一眼万年间迸发出时光攒积的震撼,“浩瀚的中华文明历史,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网友点赞:“央视爸爸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播出当晚豆瓣就放出了评分,高达9.3!接连几日节目热度更是高居不下,节目热到了什么程度?按照乾隆爷的手法,那就是“疯狂盖章”!

从诗词、到朗读,再到文博,央视逐步升级文化节目的格局。节目总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表示,“我们也是一个穷则思变的探索。我们界定叫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是因为这个节目很大型,然后锁定了文博领域,而且我们真的是一次探索。无论是从内容上我们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蓝海,还是从节目模式上、整个制作上做出的全新开创,我们希望这个探索能有一个好的回报。如果我们的探索真的让很多人都开始关注文博、让更多的同行开始创作文博节目,给所有人打开一个全新视野,那么也算《国家宝藏》的一大贡献吧。”

【评析】

“前世传奇”延绵“今生故事”

将上下五千年凝练于舞台,让时光流淌起来

“我们这个节目有多年轻?也就是上下五千年。”《国家宝藏》的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开场的这句话,被许多观众瞬间记在了心里。制作团队怀着满腔的热忱熬制成这样一个舞台,就是希望能够带动观众穿越千年,为大家开启一个中华文明的磅礴格局,让观众看到古老而又厚重的生命力,以及我们民族延绵不绝的文化自信。

《国家宝藏》每期由一家国家级博物馆从万千馆藏中甄选三件国宝,每一件国宝的守护人为大家带来两个故事:一个是国宝的“前世传奇”,通过舞台戏剧的方式完成微型历史剧表演,告诉观众是谁赋予了它们生命,而它又改变了谁的命运,背后蕴藏着多少豪情与悲情;一个是国宝的“今生故事”,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它们承载了民族的过往,也必将通过血脉传承影响当下与未来。

首期和观众见面的故宫博物院。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座熟悉又陌生的皇家宫殿。它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珍藏于这座世界级博物馆的180多万件文物,以及它们背后无数的故事,我们却很难做到如数家珍。出现在节目中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石鼓,许多观众仅是略知一二,甚至闻所未闻。但这每一件,都值得我们肃然起敬,深刻铭记。

舞台之上,李晨、王凯、梁家辉逐一走进国宝的生命,带来三则传奇:

一个艺术全才亡国君、一个被世人唾骂的奸臣、一个神秘的18岁天才少年,在《千里江山图》卷寥寥数语的题跋文字里“活”了起来; 一个被后人群嘲为“农家乐审美”的盛世皇帝,用挑战不可能的豪情壮志,烧制了陶瓷工艺的集大成之作,海纳百川,登峰造极; 在岁月里颠沛了千年的石鼓,历朝历代都为之魂牵梦萦,在“造假充数”面前,司马池最终悬崖勒马,告诉儿子司马光要保千年文脉,以正史观。

国宝是时光凝练的传奇。前世部分惊心动魄,今生同样令人敬仰。

《国家宝藏》多角度选取和国宝产生当下命运关联的现代人物,讲述一个个真实可触的守护故事——历时四年潜心研究《千里江山图》“青绿之色千年不败”之谜的中央美术学院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画颜料技艺传承人、近十位常年在故宫做志愿者的讲解员,以及五代人都在守护故宫的一个家庭……

这些朴实无华的普通人物,依然在通过工作或者爱好努力研究、传承、守护,用自己的人生乃至生命证明,这些文化一直活在每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日日流淌,从未褪色。

时尚手法讲述古老文物

融合多元形态锻造优秀的“讲解器”

将国宝拟人化

当年,奇幻大片《博物馆奇妙夜》热映的时候,笔者就在想:好莱坞为何能开如此有趣的脑洞呢?后来逐渐得知——其实在一些世界著名的博物馆,那些集结着绚烂艺术、蕴藏着历史精华的神圣场所,真的会推出博物馆一夜的Sleepover活动,甚至有脱口秀、有音乐、有电影……西方人表达的方式细碎、细腻和多元,相比之下,我们过于严肃和古板了。

“让文物活起来”,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当下无数文化界人士正在攻坚的课题。拆掉博物馆厚重的围墙,敞开大门和后院,让大众亲近它们,感悟它们,从中找到我们的民族底气和基因底色,才是文物存在的真正价值。

每一件文物都是光华璀璨,每一个故事都是荡气回肠。梳理首期《国家宝藏》,节目让人备觉惊艳的地方,就是将国宝拟人化。

第一,《国家宝藏》在综艺领域首次以讲解员的角度诠释国宝,首次将每一件国宝绑定专有的“国宝守护人”。节目精挑细选合适的人物、演绎合适的角色、讲述合适的故事。透过舞台,观众可以直观感触到,他们真的是和每件国宝有冥冥之中的魂魄勾连,有些文物是霸气的大boss,比如各种釉彩大瓶;有些文物是胸怀天下的谦谦君子,比如《千里江山图》卷;有些人物是饱经沧桑的骁勇悍将,比如石鼓。不同的守护者和讲述者为它而来,加之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九大馆长的精准评析,古老的国宝被拂去身上的尘土,在这里闪烁出震撼人心的光芒。

第二,节目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语言,创制了一种全新的表达。《国家宝藏》融合舞台、戏剧、演播室、综艺的、纪录片的多元形态,做出了一次大胆的探索。简约大气的舞台流光溢彩,神奇的冰屏柱承载着千变万化的功能,每每到了情绪高潮的部分,整个背景被绚烂的国宝真容铺满的时候,那种被包裹的震撼,尤为直击人心——《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的时候,我们仿佛真的置身于宋徽宗心中的山水天下。

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是在讲故事。《国家宝藏》不负观众期待,用突破沉闷的电视手法讲述了三个饱满又磅礴的故事。它将过去和现在、严谨和轻松、宏大和细腻,以及人和物全部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祖先留给我们的荣光,今天又将如何融入我们的文化自信呢?

流芳千古的《千里江山图》卷里,有细致入微的民族品格,它是才华的迸发,亦是匠心的大成,它不是一张画,而至少是五张,一层一层的精心叠加才有了最后的“裸眼3D”、宋代的《航拍中国》; 故宫志愿讲解员张甡为各种釉彩大瓶所算的那道“70%的17次方等于0.23263051%”的算术题,就仿佛乾隆和历朝历代的皇帝及匠人们的一次对话——当所有人都在说制作一件集17种工艺于一体的瓷器不可能的时候,乾隆骄傲向所有人发出盛世宣言:yes i can ,i can do it; 石鼓“逢战乱,则消匿”的命运定律,在日军侵华时被一群故宫人打破了,他们冒险将一万三千箱国宝南迁,历时十六年,辗转上万里……传承说起来很大,但正是靠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延绵而来,步步铿锵。

见筋,显神,得脉。《国家宝藏》生动解构着华夏文明的宏大叙事,带领我们回望文明的博大,感受壮美的情怀,表达数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高度自信。一并望见的,更有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所铸大国梦想的历程。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

【对话】

《国家宝藏》总制片人、总导演于蕾,人称“于三娘”,是一位又拼又有才的奇女子。

2012年至2015年连续四年,她都以以总撰稿、总体设计的身份参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创作,更是央视春晚史上第一位女性总撰稿。《非常6+1》《咏乐汇》《开门大吉》《回声嘹亮》《春晚倒计时》……她亲历了多档大型电视栏目的创作和诞生。2015年,于蕾加盟张艺谋导演团队,并且担任于2016年9月举办的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文学总撰稿,经历一年多时间与张艺谋导演共同打磨创作的过程,她看到了一种追求极致的创作态度,“这种态度拥有一种力量,能够赢得由衷的尊敬。我相信,至情至性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好创作。”

专注、凝练、热情,对待每一次的创作,于蕾都有着不懈的追求,她认为“创作就像淘金。惊喜是对煎熬的奖赏,它总是在漫长的寻找后灵光乍现。只要不放弃,任何一个创意都有可能变为现实。阻挡创造的唯一限制,是我们自己的想象力。

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可贵的态度,于蕾和她的团队一起走进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

2015年9月,央视举办第一届节目创新人才海外培训的选拔。于蕾和她的《国家宝藏》从五十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第一批赴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与英国专家共同研发和打磨的六个创新节目之一。作为一线创作人员,天生敏感的于蕾在英国游览和学习的碰撞中,产生了丰富的感悟,“真正好的创意,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必须要利用某种潜在的社会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如此。”于蕾表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的创意,便是博物馆资源带来的启发。

Q:央视再一次推出重磅文化类节目很让人惊喜,这次关注的是“国之重器”,能否介绍一下节目策划的初衷?

A:在即将过去的2017年里,以《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文化标杆节目定格了“央视文化节目元年”。和过往的题材不同,我们这一次把目光投向了相对陌生,但是愈发厚重、宏大的文博领域。关于节目初衷,可以引用中央电视台分党组成员、副总编辑朱彤对节目组的评价和寄语:“《国家宝藏》与九大国家级博物馆精诚合作,所有创作人员无不又一次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折服,为每一件国宝记载的民族基因密码而感叹。所有的信息与感受,都将通过丰富多元的视听手段、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传达给每一位电视观众。让精致的国宝与精心的创作叠加,成就了精品之作。它将是弘扬民族文化自信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成为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电视台的扛鼎之作!”

站在我个人的角度,《国家宝藏》里有我的梦想。我自己做了十几年的综艺节目,对于真正的好节目,我的内心有一个给自己的标准,那就是一定努力去开垦某一个领域、或者挖掘某一块社会资源,要做真正有意义、有营养的节目,有嚼劲,有余味,绝不是让人乐呵一下就结束了。

文博,是综艺节目领域里一直尘封的、没被关注过的资源。我自己很喜欢逛博物馆的,在国外的时候尤其会感慨:博物馆怎么就离他们的生活如此之近?你会看到四五岁的孩子就排着队在大英博物馆、卢浮宫这样的世界级博物馆里面上美术课、上历史课,也有年轻人在博物馆约会,甚至举办一些类似亲子露营的活动,特别可爱。他们的表达方式非常多元、细碎、丰富,让大家觉得每件宝物都可以很有趣。

反观我们呢?在我们的生活里,博物馆其实离大多数人的生活很远。很多人会觉得博物馆里的物件就是一个个尘封的老古董,背后的历史故事跟现在的生活没有什么关联。有这样的认知是因为我们的传播不够!每一件文物,它们历经岁月的洗礼辗转到我们面前,其实就像一个个历经风雨的生命,有太多的故事和感受想和我们诉说。

一档好的节目,就是一个好的讲解器。我们如果有一个好的讲解器,你在这个博物馆里逛的时候便能发现,看起来不起眼、很平庸的东西,其实可能很意思的、大有来头,看似并不华美、并不精致的东西,也可能讲出非常有趣、荡气回肠的过往。

之前,我们只有纪录片领域才会关注这些内容。传统的文博类节目,大多停留在收藏层面——这个东西值多少钱,是真的还是假的。当然,这是我们作为普通观众能够被直观吸引的内容。但是,这,不是《国家宝藏》希望表达的。

现在大家都在说综艺创新。形式创新其实相对容易,内容创新是最难的。我们觉得,《国家宝藏》最大的价值就是在于它拓展了一个全新的内容领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创新。估计节目开播之后,会有大量的综艺节目创意涌进博物馆。

我们很荣幸,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第一次把文博领域跟大众娱乐、综艺形态结合在一起,最开始的初衷便希望不只是喜欢博物馆的人走进博物馆,而是希望我们的普罗大众、我们综艺频道的主体受众群,他们都能意识到——博物馆里的文物跟你是血脉相连的。当你走进去,这些文物会告诉你,我们是从哪一方水土而来,为什么我们要以这样的生活方式存在,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会具有现在这样的性格……

我们不喊空洞的口号,希望看完片子的观众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真正的弘扬优秀传统。每一件文物背后真正的价值,不是它值多少钱,而是它背后的人文精神、民族性格以及它所代表的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进程。

节目播出之后,如果大家都为自己能够知道几件国宝的过去和现在而骄傲,大家都想走进博物馆,我觉得这就是《国家宝藏》最大的成功。

Q:如果让您推荐,节目的最大看点是什么?

A:历时两年,作为伴随它从无到有的人,我只能说整个节目的看点实在太多,每一件文物都是光华璀璨,每一个故事都是荡气回肠。二十七件国宝重器,一件件宝物背后,都有那么多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有跟它一起血脉相依的守护人。

为了串联起每一件宝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我们特别邀约张国立老师作为001号讲解员,并邀请了众多知名艺人和许多与文物有着深厚情缘的不普通的普通人担任“国宝守护人”。这些天我们也注意到,关于国宝守护人的关注特别高。

对于许多对国宝几乎零认知的普通观众来说,明星担纲国宝守护人也许就是一开始触发他们前来观看节目的理由——大家想要了解,他们为什么走进这档节目?他们演绎了什么?又感受和分享了什么?但是我相信最终吸引并传达给观众的,一定是我们国宝背后的故事、节目中间流露出的动人情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Q:当初是以什么标准去挑选合作博物馆的?

A:这个节目从创立到现在,模式其实已经改了好多版了,中间走了很长的路程。跟故宫达成合作是我们最开始的第一初衷,单院长跟我聊天儿的时候问,选择这些博物馆有什么标准吗?我说把全国东边、西边、南边、北边、中部有特色文物的省份挑选出来,一开始广东也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但是单院长说这个标准不统一,过于个人化,很难说服大家。接着单院长又问我,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八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吗?我当时特惭愧,我说我好像不知道。

单院长担任了十年的国家文物局局长,他说2009年的时候,为了加强我国的博物馆建设,贯彻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的要求,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12月启动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我们最后选定的这九家博物馆,除了故宫博物院以外的8家,便是首批“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它们确实囊括了我们国家省一级博物馆里极具特点和代表性的文物,也基本代表了中国博物馆领域的较高水平。未来,我们肯定还要做第二季、第三季、第四季,以后会逐渐开拓更多领域。

Q:看到《国家宝藏》近期举办的策划会上,有专家提到,该节目做到了极限性,而他本认为“这是件办不到的事”。作为节目制片人、总导演,您深刻体会到的难点在哪里?

A:这句话是张颐武老师说的。我们节目确实做得挺极致的,除了齐聚最为顶级的国宝,我们力图用所有顶级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加持,确保节目的一流质感。

那天策划会的时候,邓婕姐也来了,她临走的时候特别开心地拉着我的手说,你这个节目真的各方面的资源利用都做到顶了,很难被超越。首先一亮相,每集开篇都是九大博物馆的馆长落座,他们聚在一起,就是难得,就是权威,大家说连文博圈儿自己也没像这样聚起来过。

我们的001号讲解员国立老师,在表演领域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前辈了。二十七位国宝守护人,他们都是公众形象良好、实力有口皆碑的人士,他们一起来到这里守护国宝,满怀巨大的诚意。我们不可能像卫视综艺那样,把大把的钱花在艺人薪酬上,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经费,内心特别感谢参与录制的明星艺人,更多地是被我们这件事情所吸引。

当一档节目把所有的元素都用到了极致,于是乎最大的难处也就在于此:无数的协调,无数的调配、无数的联络……把顶级资源合理配置、有机融合在一起娓娓道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真的非常难。

能将大家聚在一起的理由,当然是我们的节目创意。创作的天平能够平衡,一方面是创作的难,一方面是资源的调配和协调的难,我们很庆幸就这两个方面我们都实现了。我总是说,做这个节目,有很多事情都是冥冥中的机缘巧合,比如我们演播室只有这天有时间可以录制,又刚好联系到这位嘉宾,这位嘉宾这天也刚好时间可以,而且嘉宾发现自己跟这件国宝本身很有缘分……只要努力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Q:通过节目,观众得以了解27件文物的前世今生。在前期梳理文物的过程中,节目组与各大博物馆有哪些碰撞?

A:说实话,敲开这个门是挺不容易的。各大博物馆虽然都跟媒体合作过,但是没有跟我们这样的方式合作。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说,他们觉得你们是不是又来拍文物的呀,文物都很精贵,他们不愿意没事儿拿出来让人拍来拍去。所以,我们其实有很大的沟通成本,需要解释很多才能让人知道我们到底要做什么。

我们也是满怀诚意,带着全套人马去九大博物馆全部走了一圈儿去做了调研,他们也感受到了这份诚意,原来央视真的是拿出王牌团队来要做一件这样的事情。大家的信任都是在一次一次的沟通中慢慢搭建起来的。

一开始,我们让每家博物馆给我们先提供十件文物备选,我们把这十件文物的功课都做好,在十件里面去精挑细选。随着沟通的增加,博物馆也慢慢知道,我们这个节目想表达的是什么,我们选择的宝物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并不适用一些机械的标准来挑选。

所以后来,很多博物馆并不是在一开始的十件里选,因为我们更多地是要知道文物背后能讲出什么故事来,我们除了前世的传奇,还有今生的故事,我们要知道它今天还在影响一些什么人,还在发生什么。

在我们看来,这样才是真的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意识到,原来这些文物都活在我们身边,各种不同的人跟他们发生着关联,有很多人在用他们的工作、他们的业余爱好、他们的人生甚至于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祖祖辈辈来守护着这些文物,来研究着他们、发掘着他们。有很多人毕生的努力都是为了把这些文物摆进博物馆,让更多的人看见他们,进而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民族留下了什么。今生故事这一部分,我们用了很多心思,然后也很动人。

通过不断沟通,文物其实换了好多次。所以每个馆的三件国宝落实的过程,是经过了翻来覆去的勾兑的。九大馆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专家,来帮我们深入了解国宝背后的故事,来论证很多的历史资料,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调研组来对接,九大博物馆院的投入程度,在一个节目里也是前所未有。

Q:在文本的选择和撰写上,都有哪些偏向和标准?

A:我呢,是做导演和撰稿出身的,大家都知道我会写字。所以,我对文本的要求其实很高。我希望它有趣又有营养。我们一直说深入浅出,这是一个大俗大雅的最高境界。《国家宝藏》很深入,但我们希望用一种浅显的、为广大观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然后又让有文化的人觉得我们表达的很有质感、很有内容,这是一个很难达到但是非常需要的境界。

审完第一集之后,我的一个核心感觉是——我们的节目挺耐看的。你可以看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你可以倒过去看,甚至于你可以自己去做功课,努力去思考这背后是什么意思,背后还有什么信息需要补充,所以我们欢迎大家去做弹幕,知乎的大v们去做深度解读。这节目经得起反复咀嚼,就像一泡好茶,可以泡两遍泡三遍,可能还是很有味道。

脚本的创作需要比较细。我们的明星嘉宾大多也是文博的小白,他们也要依托于文本去支撑他们对这件宝物的认知,所以文本是决定节目品质的基础。

节目当中呈现的内容,都是基于大量史料的查找、调研、反复的讨论之后才定下来的。前世传奇有很多故事都是杜撰和演绎出来的,但是都是基于大量史料合理杜撰、合理猜想的,这也符合我们想传达的历史观吧,让大家看着既新鲜有趣,又有营养。比方说《千里江山图》,留给后世能够研究的,就只有图上蔡京的那段儿题拔,我们也是根据这个题拔合理猜想了一个故事,把我们表达的情怀和深意都融在了里面。

当时在跟北大的教授交流的时候,我就很深刻的觉得——历史其实都是由片面的深刻构成的,历史没有绝对的,我们现在大家公认的历史,也就只是有绝大多数人认同的事实而已。每一个国宝的出现,都记录了一段客观的历史,也可能会推翻一段以前没有被认知或者被认知误解的历史。

刚入行的时候,我的前辈老师跟我说过,一个节目文本只占它成功的百分之五十,即便你的本子写的是一百分,到了场上它也只起百分之五十的决定作用,另外百分之五十是由各种现场的调和,各种声光电,各个工种的配合来决定的,还有嘉宾、主持现场的发挥。所以,我们努力地让这百分之五十能达到一百分。

Q:本身这一题材很容易会让观众觉得“沉闷”,《国家宝藏》是如何让节目更为鲜活,来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的?

A:关于沉闷的话题,我在之前的启动仪式上讲过的,我给国立老师写的那句开场白好像大家也都很喜欢,就是:“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到底有多年轻?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我觉得这个事儿跟大家对于博物馆的认知是一脉相承的,认为博物馆和文物就是沉闷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认知,我们就是要告诉大家,其实一点都不沉闷,这个东西有趣极了。它之所以沉闷,是你对它的误解和不认知,还有就是其他人没有跟你讲好。

纪录片也好,新闻也好,综艺也好,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是在讲故事,你只要能讲好一个故事,就不会沉闷。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把故事讲好,让这些普通老百姓以为沉闷的东西焕发出光彩,他们会惊喜的。

那么,我们确实也使了很多的手法。比方说,我们会让我们的演播室整个的视听很震撼、很好看。我们也有这么多国宝守护人的加盟,他们带着观众的视角走进博物馆,走进这些国宝,他们的惊讶就是观众的惊讶,他们的惊叹就是观众的惊叹,他们的感慨就是观众的感慨,他们对此产生的所有的激动骄傲也会引发观众们的激动和骄傲,这当然就是一些电视制作来突破沉闷的手法——但是我觉得这个事儿的根基,还是国宝本身并不沉闷。

Q:节目的目标观众群是怎样的?是否有特别研究过年轻人的口味,并加入一些年轻的元素呢?

A:我们确实有研究过年轻人。首先,我们团队里的人都不老,我们有很多九零后,他们都很喜欢我们的节目。然后,我也找其他的年轻人聊过,发现我们对年轻人的审美是有一些偏见的。

其实,吸引年轻人并不是需要一些傻白甜的手段,他们也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不要以为年轻人就少年不解愁滋味,不要以为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好的,只要你做的好,他们一定会欣赏。

我们真的是给观众讲述我们祖先的文化,我们民族的传承,我们所创造的文明里那些最伟大的剖面,他们怎么可能不被吸引呢?《我在故宫修文物》《寻找手艺》这样的节目其实都是不经意间透露了我们对于祖先的优秀文化的某种传承,都没有用喊口号的形式去吸引年轻人。我相信《国家宝藏》会吸引很多年轻人,他们会真心实意喜欢,会觉得真的很燃!

责编|一惊 排版|厂长 图编|攻主

 5 ) 综艺节目的文化属性越来越强了,真好!

央视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很正,很有含金量。很高兴很激动看到综艺节目的文化属性越来强了!真好看。

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很需要有人把文物,文化演活了给我们看,烹熟了给我们吃。如果不是这样一档节目,很多人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文化饥渴和精神干燥吧。反正我觉得如降甘霖,非常好,央视邀请到的嘉宾,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们也都是非常专业和热爱文化工作的一些人,他们是当代的匠心代表,是真正用热爱,执着和梦想在活的人。
文化的东西,需要这样一群真正热爱它的人守护,因为文化,历史很脆弱,又很重要,需要最温柔的爱来呵护。尤其是讲千里江山图时,那个现场磨颜料的老先生,感觉很奇妙的缘分,好像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能和这些永远不会与自己的生活产生交集的人相遇了,而许多人的一生也根本意识不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有人在做这样一件与文化有关,看似微小但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我觉得肃然起敬,很多人的工作,很有意义,却不为人知,我们大众其实需要参与和关注,给这些人一个舞台,让这些高冷的文化精粹走向大众,被看见和理解,被延续和传承。很感动,老先生现场示范做的一切,觉得很有意义很值得敬佩。他让我们知道古人是在用多么极致的精神在做一件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绝不仅仅是大宋的航拍中国这一层意义,更是中国画,颜料的登峰造极,这是封建时代才可能产生的一件瑰宝,这是只能在皇权鼎盛时期才能做到的一件事,今人想要做这种事财力,物力,审美,都不可能。听解说的时候,觉得王希孟如果真的是消失在大牢,而不是被处死该多好。天才,仅有一件传世杰作。为节目的小剧场打call,很好看,看到宋徽宗和蔡京的一天从互相拍马屁开始,觉得特逗,好萌,蔡京不论怎样弄权,之所以能做到这么高的位置,绝对跟他对艺术的赤诚分不开,他再怎么看不上王希孟这个小孩,但面对足够优秀的作品,还是会禁不住赞叹,这才是他跟宋徽宗灵魂上的最高契合点,对艺术的共同追求,热爱。从某个角度说,宋徽宗,大概是用艺术上的知己,人品上的小人在做宰相,就算他心里江山再大,也大不过艺术,所以他是投错了胎,用错了人。他的本质是艺术家,他的硬件和软件的悖逆的,他的灵魂是艺术家,他的身体生在了皇家,好像花朵的灵魂,却有大树的枝干,注定是脆弱,被摧残的。

以前也不理解乾隆,不喜欢乾隆,和许多文化人对他的评论一样鄙视他,看完节目忽然觉得乾隆很单纯,很可爱,他的审美可能很不主流,但是他的心很赤诚,瓷母瓶的工艺价值大于审美,真正的艺术并不仅仅是以美打动人的,真也很重要,记录也很重要。瓷母,就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集大成,美不美不重要,它就像一个活的釉彩工艺秘笈,记录着中国陶瓷文化的工艺巅峰,展示着那个时代的骄傲。要感谢乾隆的炫技,把这么珍贵的工艺作品保留下来了。


另外,出于对乾隆的好奇,发现他真的很招黑,很孤独地在坚持自己的审美,感觉好想抱抱他,他的乾隆红很美!他就像乾隆红,是一朵彻底的男版红玫瑰!活的热闹,绚丽,美得喧嚣!谁说这样就不好呢?我不觉得乾隆审美很好(我觉得他的乾隆红很好,但有时候会审美会偏移?还不太了解,不能妄断!也许他的蝴蝶结审美是一种未成熟的蹊径,也许他的灵魂里住了一个现代人,西方人?),但是乾隆的心态很赤诚,很感动,虽然蝴蝶结,条纹瓶很像是像现代人仿古的拙作赝品,不好看,只能说明他审美不好。甚至,可能也不能说他审美不好,毕竟乾隆红又很出彩!只能说他审美很大胆,发挥正常时很棒,发挥不好会偏。

感谢《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很棒,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把高冷的文物介绍给大众,让许多人看到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我们这个时代很需要这样的节目。

 6 ) 期待国宝

节目内容是至尊无敌了,也就央视能调动这样的阵容。最大的槽点是明星们的舞台剧,不过多少理解节目组的苦心。

【第一期】

分别从文物本身、文物守护与文物传承三个角度对《千里江山图》、各种釉彩大瓶、石鼓进行了讲解。

《千里江山图》中使用的颜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让我想起之前敦煌展里看到的那些颜料,原来真是同出一脉,从矿石中提炼出的颜料加上胶水,才能保证百年不变色,我记得印象最深刻的也是这青色或是那绿色,不是鲜艳,而是一种鲜活的感觉,是生命力的颜色。

各种釉彩大瓶,真的,孤陋寡闻的我这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宝贝,名字确实生动。把17釉彩烧制在同一个容器上,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只能感慨说乾隆时期的繁荣确实达到了顶点,才能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毕竟对艺术的追求从来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很喜欢志愿者这个角度,从甘肃博物馆回来以后就决心去博物馆当志愿者了,能够真正走入那些文物并向他人诉说,实是一件幸事。

最后通过石鼓的迁徙讲述了中华文化传承之不易,尤其是那些文物工作者们,令人肃然起敬。梁金生讲到他们兄妹5人都是在故宫文物迁徙路途中诞生的,他们的名字见证了文物流转的曲折历程,而他们的生命轨迹也见证了时代造就的大分离,不得不唏嘘。

单馆长最后那个文化、艺术、物质感觉简直是给三个文物定了性(⁎⁍̴̛ᴗ⁍̴̛⁎)

赞美一下kkw的声音和梁家辉的气质。

 短评

国家宝藏版“演员的诞生”,虽然有心吐槽明星形式大于内容的牵强附会,但无力于国宝重器光彩夺目的诱惑。国之重器,文化传承。央视爸爸开大招教你们怎么做人。

7分钟前
  • 是心
  • 力荐

多一些这种节目,多一些这种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

10分钟前
  • 等风来离开你
  • 推荐

想安利下这档《国家宝藏》。把我们国家的博物馆里的中华五千年历史文物,交由明星来讲述其前世今生……今年最多演员参加的综艺,却是在一起讲国宝,很有意思!王凯演的乾隆小剧场官方吐槽了乾隆的审美和给名人字画盖章题字的恶习。梁家辉也真的是越老越有味道,能够感受到他守护国宝的拳拳之心

13分钟前
  • 吃瓜群众666
  • 力荐

央视制作的这档大型文综类节目,节目主持人张国立不错,第一期三个嘉宾也不错,备受诟病的乾隆审美,官方吐槽,让人无槽可吐,技艺超群,国力强盛,才能制造出集天下之大成的瓷母,乾隆小剧场演的好,志愿者的活动也令人感动,节目内容形式好,普及文物知识好,推荐看看

15分钟前
  • 无名解忧杂货铺
  • 力荐

明明是独具匠心的创意,可还是有人要挑他的毛病。

20分钟前
  • 陈洛克
  • 推荐

出乎意料的好 能看出花了很多心思 想起錢穆先生說「對本國歷史猶必附隨一處溫情與敬意」 這個節目真的做到了 會一直支持

25分钟前
  • 真的豆瓣江湖骗子
  • 力荐

第一期就好好看,千里江山图、石鼓、大瓶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每个展品都带一段故事演绎,结束后有各位馆长的介绍。故事内容生动有趣,还官方吐槽乾隆盖章不够还50多处题记好搞笑!很有意义的节目,央视也在更新节目形式来传承中国文化。

28分钟前
  • 沐妗
  • 力荐

央视一出手文化节目就是大招呀~~张国立老师真是适合做推介人~单院长馆藏那么多,居然选了个乾隆的东西来,还让央视官方吐槽,太逗了~山水画和瓷器都是意料之中的,但是石鼓真的没想到,我们还是宣传的太少了,这个比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Rosseta stone牛逼得多的多呀!希望这个节目能被更多人看到~

29分钟前
  • darkerthanwhite
  • 力荐

我希望那些打低分的专家们,能够心平气和地把节目的不足和错误指正出来,科普一下我们普罗众生,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批判但并不做任何解释。可能它确实不完美,但是它至少老少通吃,激起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已经很棒了。

33分钟前
  • FloriaZENG
  • 推荐

好看 明星就只是引子没有喧宾夺主 这期千里江山图的青山绿水 瓷母的盛世炫技 石鼓的守护流传 三个故事都有小感动 教授,颜料师,守护者和志愿者们的讲解让节目始终立足于国宝上,选材立意都很赞 啊对还有故宫院长也来了

36分钟前
  • 阿不才
  • 力荐

非常优秀的节目,严肃科普与轻松娱乐的度把握的非常精准到位,寓教于乐,让人能兴趣满满的看下去。第一期的三位守护人都挺不错,梁家辉特别有味道,走在故宫里简直就是画,王凯那段小剧场最精彩,演技很好不会出戏,李晨其实有点不符合人物气质,但是台词还可以。央视真的是一出手就让人服气。

41分钟前
  • 奶油小方
  • 力荐

挺好的节目,寓教于乐。石鼓那个故事真的泪目啊,乾隆那边是笑到肚子痛,宋徽宗那个yoooooo。虽然前世故事像央视版演员的诞生,但看得出节目组不是为了收视率而哗众取宠的,挺有意思的,今世故事也引出了许多令人尊敬的国宝守护人,这种气度可能也只有央视了

45分钟前
  • 罗曼地瓜
  • 力荐

央视的大气严谨寓教于乐的主题风格赢得了胜利,把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进行现代化舞台剧的改编,这个创意真的是值得点赞的,尽管只是顺应娱乐时代的综艺节目大潮的跟风,但能够见到文化反哺娱乐确实也是一桩美谈。节目需要理清一些节奏,不然很容易出现太学究的生硬说教,以及避免太尴尬的舞台表演吧

47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看了第一期~第一期是个开门红啊!三个小剧场还蛮有梗的…看到几代故宫人为了保护文物、继承传统文化做出的努力,特别感动。听单院长最后阐述为什么选择这三件文物,不得不感慨院长就是有水平!会继续追后面几期的。

49分钟前
  • 暮云访圣
  • 力荐

真的是很有意义的综艺!张国立老师主持的很棒,也很有梗,各位馆长与护宝人的讲解使我们了解了国宝的前世今生。第一期看下来王凯的小剧场最出色,官方吐槽最为致命哈哈哈哈哈。

54分钟前
  • 宋运辉(升官中
  • 力荐

早干嘛了?霓虹一个寿司都能吹出“工匠精神”,兢兢业业的故宫志愿者,漫山遍地采矿的颜料传承人,战火中辗转护送文物的家族,这些伟大却不为人知的民族英雄不是更值得被传颂吗?正因为有了如此动人的故事,冰冷的文物才真正的活了起来!素人综艺怎么尴尬了?央视爸爸分分钟教做人系列!

56分钟前
  • 碎碎念
  • 力荐

喜欢这种综艺,国宝不但是宝物,更是我们为之守护的责任。

58分钟前
  • 偷懒的猫
  • 推荐

还是讲文物故事,在猎奇性上找由头,没法从艺术鉴赏角度让观众体会到文物之美。背稿和仪式感太重,把文物捧在神殿之上,反倒是加剧了观众和文物之间的距离,徒看个不明觉厉。几个馆长围坐一圈点头晃脑看起来挺唬人,却没一个把千里江山图的妙处说出来。说穿了就是匠人精神版的感动中国,一切为了文宣。

1小时前
  • 小田切梨
  • 还行

声光影像舞美都不错,软内容略弱,国宝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介绍还是简单了些,舞台剧的部分内容脱离历史较严重,部分人物的情感转乘别扭,部分演员服装拙劣不符合历史,演技也有参差不齐现象,第一集看完,最后的两岸分隔四十年守护国宝的一家人故事最感人,三个国宝守护人中梁家辉老师的表现最出色。

1小时前
  • TM1001
  • 推荐

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