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教宗

欧美剧其它2016

主演:裘德·洛  黛安·基顿  西尔维奥·奥兰多  斯科特· 谢泼德  塞西尔·德·弗朗斯  哈维尔·卡马拉  露德温·塞尼耶  托尼·贝尔多瑞利  詹姆斯·克伦威尔  伊格纳齐奥·欧力瓦  塞巴斯蒂安·罗奇  丹尼尔·维维安  莎拉·拉扎罗  盖伊·博伊德  安德烈·格雷戈里  简·霍格  蕾娜·莎尼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

 剧照

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2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3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4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5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6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3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4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5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6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7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8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9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3 20:41

详细剧情

  裘德·洛主演,《绝美之城》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执导的八集迷你剧。裘德扮演连尼·贝拉尔多(虚拟的庇护十三世),一个复杂又充满争议的教皇,对贫民满怀怜悯,在与梵蒂冈众臣的对抗中,习得如何驾驭权术。本剧预计15年夏季开拍,Sky、HBO和Canal+三家电视台联合制作。

 长篇影评

 1 ) 因为神爱世人

我上次去梵蒂冈的时候,非常幸运地赶上了星期天。这个幸运不仅仅在于梵蒂冈博物馆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免费,于是我省了十六欧(一笔巨款)。

而且更重要的是,教皇每周日中午十二点都要在圣彼得广场接见民众,这正好是我逛完博物馆出来的时间,于是我非常幸运地见到了这个白胡子老头。

唯一不幸的地方是……这个老头说的是意大利语,我一个词都没有听懂。

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深深的阴影,直到今天我看了这部电视剧。

因为我们终于有了一个说英语的教皇。

在看这部电视剧之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以梵蒂冈为题材的作品是南尼·莫莱蒂的《教皇诞生》。而且两者在设定上颇为相似:导演都是意大利人;主角都是新上任的教皇;而且他们还都是被别人推上这个位置的,换而言之,都是政治游戏的牺牲品。

《教皇诞生》里,梵蒂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利场,人人都戴假面具,言不由衷地说着没有人相信的漂亮话,宗教似乎只是一顶粉饰权利的花环。所以教皇这个看似至高无上的位置竟然还变成了烫手山芋——聪明人都知道站到暗处,才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利益。

而新上任的教皇,惊慌失措得就像个毛头小子。他先是在最为重要的首次阳台演讲中临阵逃脱,然后甚至直接离家出走消失在罗马。他年轻时候的梦想是做一个演员,这样志向相比他本人的人生轨迹,显得实在很离经叛道。

但现在他发现,顶着教皇的光环,自己终于真的成了一个演员。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在进军小银幕,于是一夜之间,电视剧也全部都以“精致得像在拍电影”为荣。

这背后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短篇小说虽然精致微妙,但是令人念念不忘的永远都是长篇小说,这道理搬到银幕上同样没有错。电视剧给了导演更多的创作自由,让他们可以更深入地描述一个人物,挖掘一个故事。短篇可以让你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但只有众生群像,才是真正的史诗。

有太多事情是一百二十分钟讲不完的,《年轻的教宗》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第一集一上来,新官上任的Lenny就作了一段极为讽刺颠覆的演讲。他先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套话,圣彼得广场上的教众个个感激涕零、无比虔诚。

突然他画风一转,说:“你们是不是忘记了自读,堕胎,同性恋?”

所有人都傻了,而他振臂高呼,满口美国自由民主精神,犹如被自由女神像附身。

接着Lenny满头大汗地从一场噩梦中醒来。

原来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在这部电视剧的前两集,导演就像这样巧妙地设了几个套子让观众往里面钻。

于是有人以为这是加长版《教皇诞生》,离经叛道、时髦不羁的年轻教皇,象征着自由民主美利坚新势力,深刻批判他腐朽虚伪的意大利同僚。又有人以为这部电视剧是“梵蒂冈版《纸牌屋》”,是一部傀儡教皇的教廷上位史。

那么你就太小看索伦蒂诺了,他的野心显然不仅仅限于此。甚至于说,他恰好是反其道而行之。

如果说大部分的电视剧,不仅是《教皇诞生》或者《纸牌屋》,他们的目的是解构,是让“神” 变成“人”,让教皇、红衣主教、总统、让所有看起来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人走下神坛。

那么《年轻的教宗》显然是将宗教放回那个神秘、黑暗的神龛。

他的目的是再造一个神。

权力斗争、宗教、人性和自由,这些主题会让一部电视剧变得很“好看”,但却不会使它们超过这个范畴。

就如同我们年轻的教皇Lenny,他真是一个争议十足的人。早餐只喝一瓶樱桃味零度可乐,每天烟不离手,阅读塞林格的小说,看库布里克的电影,并且认为库布里克是美国最重要的导演而不是斯皮尔伯格。

(斯皮尔伯格的粉丝们注意了)

多么有人格魅力。

但这些都不会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都不会让他成为教皇。

因为要成为教皇,只有一个条件。

信仰。

Lenny就像神一样。他是政治家,暴君,也是圣人。

在他面前,以政治家自居、一辈子玩弄权术的红衣主教们几乎不堪一击,无论多少次出招,都会被他轻描淡写地打回来。这不仅仅只是因为他有更高明的政治手腕,更重要的是,他真的没有弱点。他真的严于律己,真的过着清教徒的生活,真的可以抵制一切实质上的诱惑。

而他的敌人是什么?

不是一群每天吹胡子瞪眼、觊觎教皇位置的老头子;而是他的十亿教众,是每一个只寻求安慰却不愿意付出、只想要快乐却拒绝痛苦的人。

是每一个被所谓的自由主义纵容了太久的人,是被一次措辞严厉的演说就打击到要改变信仰的人,是以为千里迢迢买机票来罗马、和万人一起挤在圣彼得广场上就是伟大朝圣,淋一次雨就足够感动自己感动上帝的人。

在玩世不恭的外表下,他竟然是这样的严肃和保守,以至于无数次地被质疑,仿佛他想要给予教众的,不是宽恕,而是惩罚;不是爱,而是痛苦。

他要的是百分之一百的信仰,要最狂热的爱,最忠诚的信徒。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

而他当然值得这样的爱和奉献。因为他面对所有人的怀疑和打击,也从来没有退让一步。

这才是这部电视剧最珍贵之处。要欣赏这部作品,你并不需要是一个教众,甚至不需要对天主教、对梵蒂冈有任何了解。因为这位年轻的教宗,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试图用一人之力,来改变整个教会,来对抗全世界的信仰。

“我爱主,是因为爱凡人是如此痛苦。”

“上帝就在你的眼里。”

————————————————————————————————————————

(有剧透)

以上是我看完前五集之后写的。(并且发在了桃桃淘电影上)

但如果说前五集是武士刀的话,后五集显然就是玫瑰。

这部电视剧结构非常清晰。第五集是一个小高潮,Lenny终于得到所有枢机主教的臣服,虽然这种臣服大多来自“震慑”,而不是发自内心。从第六集开始,又是一个新开始。我个人觉得六七集节奏有些慢,但是这种铺垫未尝不是没有必要,从第八集开始,每一分钟都精彩得我不想眨眼睛。

如果说前半段是一个造神的过程,那么后半段则是将他王冠上的瑕疵一一拭去。他被推到一个全所未有的高度,他不仅仅是神,还是父亲。

在这个过程中,Lenny更像一个人了。他之前一些过于严苛的观点,对于同性恋、堕胎、教众的态度,也都有所软化。他学会了笑,也学会流泪。

原来他根本不是一个暴君。他的冷酷只是源于对自己的怀疑,这是一个信徒的中年危机。

而本质上,他本来就是一个温柔的人。神爱世人,所以他也爱世人。懂得如何给予爱的Lanny最终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和认同,他成为了真正的教皇。

很遗憾,这部电视剧以“暴君”开始,以“爱”结束。到最后我们的主角依然是一位圣徒,而且他的圣洁和悲悯毫无争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索伦蒂诺扼杀了前五集他创造的一些“可能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爱本来就应该是一切的答案,因为人不能永远活在虚无里。

而经历了这一场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或许我们才能更加懂得何谓“世人永远不明白,陈词滥调中有多少真理”。——正如所有过去的教皇齐聚在Lenny的桌前,对他说,权力即是陈词滥调。而爱,同样也是陈词滥调。

好在这部电视剧最终也没有结束在第九集——Lenny温柔多情的书信就好像一缕微风,温柔地拂过这剧中每一个人的脸庞,仿佛众生都沐浴在他的爱里。

与之相反,在全剧的最后十分钟,Lenny果然如我们所期待地终于出现在公众面前,做了一场无懈可击的演讲。正当一切可以完美结束的时候,他却在微笑的人群里发现了不微笑的人。他来不及追寻对方的身影,就倒在了地上。

这终于不是一场完美的仪式。

但这样的出人意料,这样藏在光明下永不散去的暗流,或许正是这部作品独一无二的价值。

 2 ) 真诚的希望他不要和任何真人发生关系

尽管年轻的教皇张狂又作风彪悍,但是目前看,他真的做到了尊重和敬畏,在上层权术的泥淖和世人普遍宽松的要求中,他与众不同,毫不协调、看似严酷的行为是最靠近圣徒的正直。其实反而不是保守主义——因为他只是把不合适的给放逐出去,而不是关在教内。
最希望他不要真的和什么人发生关系,那就太落入俗套了!


看了第五集,非常满意。哈哈哈哈哈,一个圣徒,一个暴君,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超脱于一般的斗争之外。这种对他强大能力的轻轻带过举重若轻,让我感觉到他的掌权,是合理可信的。

我不太明白他为何一直纠结父母,这种童年脆弱的老戏码好像不适合他?后来想了一下,这种我之从何而来的纠缠,也许是一个圣徒在“肉体和尘世”上的困惑,一个圣徒,尽管摆脱了其他的尘世束缚,还需要解答一个终极问题,什么创造了我?我的肉身和这个世界能不能完全脱离关系?


第八集太牛逼了!!!!!我不是被那个演讲拍摄众人的样子渲染的气氛感动,我是被教宗的伟大卓越所震撼——什么样的人是圣人?他不但知道,他还解决问题!!PS:真的不是因为性取向而解决她,而是因为她沉溺于这样那样,忘记了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忘记了什么是全心全意侍奉主!一个圣人有无数的干净水无数的感激,叫穷人不要喝脏水,不喝脏水又哪儿来水呢? 她当了圣人,却忘记了什么?

 3 ) 从baby开始

去年初就盘算着要看这部剧,现在才算完成,这拖延症也是没治了。

我对基督教题材的影视一向是敬而远之,在接连看了《耶稣受难记》和《基督最后的诱惑》之后,尤其是后者,给我留下了难以言语的心灵阴影。因为这个原因,在我疯狂刷雷德利斯科特的那段时间,《天国王朝》也没入眼。
选择这部剧,当然是因为裘德洛。粉丝里善良的人叫他“裘花”,调笑的人叫他“裘秃”或者”发迹君”,而我,则是“男神”。如果要加上一个形容词,那必须是“唯一且永远的男神”。

很早之前读简爱,这么描述圣约翰——“他很年青——二十八至三十光景——高挑个子,身材颀长。他的脸引人注目,像一张希腊人的脸,轮廓完美、长着一个笔直的古典式鼻子,一张十足雅典人的嘴和下巴。说实在,英国人的脸很少像他那样如此酷似古典脸型的。他自己的五官那么匀称,也许对我的不匀称便有点儿吃惊了。他的眼睛又大又蓝,长着棕色的睫毛,高高的额头跟象牙一般苍白,额头上不经意披下了几绺金色的头发。”

我一直不了解希腊式的脸是怎么个完美法,直到看到《兵临城下》的瓦西里。这段描述噌得一下在脑海中乍现,是了,就是裘德洛的脸!



评价男性美的时候,往往落入两个极端,要么剑眉星目,丰神俊朗,要么“性柔和”、“善为媚”,极富女性特质。这是传统审美。现在的流派甚多,雅痞大叔和小鲜肉当道,各花入各眼,谁也不能说自己艳压群芳。

微博上一直有个说法,小李和裘是“美而不自知”的两个代表,身材疏于管理,人到中年就大腹便便。相对于小李为了磨练演技把自己往糙里折腾,裘是“I've never been a great believer in relying on good looks to get you through. To me it's all about the work and what you do in the workplace.” 尽管如此,他还没演过一个不漂亮的角色,即使是配角,也能凭着一张脸成功抢镜,参见王尔德,天才雷普利,福尔摩斯,etc。





如果仅靠一张脸就能封神,那我也太没骨气了。裘的台词功底扎实,眼神有戏,毕竟是英国正统舞台剧演员出身,又在百老汇浸淫多年。这两个优点在教宗里得到极大发挥。几场公众演讲,语气,停顿,重音,表情的控制,手势的应用,身体的晃动,非常有感染力。而在下跪祷告时,十几个“you must”一次比一次坚决,笃定。



女主是修女服装也掩饰不了美丽的Diane Keaton。自以为懂教宗,其实并不。后期居然还有一条感情线。



长着痦子的伪小人真球迷Silvio Orlando


成熟美艳的Cécile De France


有小鹿般无辜眼神的Ludivine Sagnier


主动请缨参演的Javier Cámara。不愧是主演过阿尔莫多瓦电影的人,平静的眼神后有着藏不住的波澜。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有了《绝美之城》的成功,构架起梵蒂冈毫不费力,全景在摄影棚搭建,连衣服都是找给真正的教宗做衣服的店主刀。光影和构图美轮美奂,颇有明格拉的真传。裘穿着雪白的衣服走在阳光下,浑身笼罩着圣洁而柔和的光晕。



配乐大相径庭,摇滚,民谣,流行,信手拈来,灵活自如。片头,the young pope在摇滚乐中大步流星的穿过一幅幅名画,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然后对着镜头眨个眼,身后的老旧教宗轰然倒地。


编剧是最被诟病的。前几集毫无头绪,无甚起伏(其实全剧都没有很激烈的矛盾冲突),伏笔埋得很多,最后几集集中解决,有头轻脚重之感。开始时,the young pope几乎是与世界为敌。他抽烟,不留情面,高高在上,不善掩饰。他有致命的软肋,却从未被对手颠覆,因为“你以为你聪明?是政治家?错了,我比你更成熟,更狡猾。”


贯穿始终的三条线索,来自内外势力的挑战,宗教体系内的改革和整治,寻求父母的征途。第一条线索在中后段讲完,后两条在最后一集里得到完结。十集的长度足够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起承转合上显得局促,尤其是第一条。也许故事设定里所有人都服从于一个最为崇高的目标,因而和这个目标相一致的教宗就成了他们现实中必须跟随的人,这样所有的转变才有说服力。

对手们想抓他的错处,身边人想把他改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教宗样子,民众们想仰望他、倚靠他的力量获得安慰。他不给他们任何机会,从头到尾自己听从自己的内心。当这个baby pope终于成长起来,与世界的和解总算达成。

我对基督教了解不多,不多加评论。只是即使从旁观者角度来看,剧情的荒诞、夸张恐怕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第二季已经被续订,期待有更多精彩吧。

 4 ) “现代主义美剧”的发端之作?

不久之前,金球奖决出了年度最佳剧集。由Sky、HBO和Canal+三家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年轻的教宗》由于尚未在美国开播,错过了今年的争夺。不过,就算这部剧赶上了档期,能否提名金球同样让人很难预计,因为相比《王冠》《权力的游戏》《怪奇物语》一众,《年轻的教宗》还是相对异质了,但平心而论,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部剧的表现都堪称一流。比如卡司,如果说教宗是全世界教徒的教宗,那电影大师、导演索伦蒂诺的优势就在于,他可以在本剧中选用世界范围内最出色的演员:英国男星裘德·洛、奥斯卡影后黛安·基顿、阿莫多瓦的黄金御用哈维尔·卡马拉、意大利的威尼斯影帝西尔维奥·奥兰多……这配置,如你所愿。

初看《年轻的教宗》,完全就是一个“权力的游戏”,与《纸牌屋》颇有些类似,但紧接着剧情便开始转向,从单纯的新上位者与旧势力的勾心斗角演化为一代基要教宗寻求爱、真理和信仰的成长故事。其实《甄嬛传》也是一个成长故事,甚或任何一个宫廷剧都是一个成长故事,但不同的是“年轻的教宗”在经历一切之后变得越发成熟和纯洁,越发善于控制自己的权力,而非越发老成世故,尽显“无奈的腹黑”和“人生的苍凉”。当然,严谨地说,这也只是通过第一季得出的推论而已,如此决断也许还为时尚早,已经提上日程的第二季或许会给出新的答案也未可知。

单就本季而言,剥离单纯的阴谋叙事是通过家庭成员关系和宗教神秘主义共同达成的。剧中的教宗是一个孤儿,童年便被父母抛弃的经历是他一生难以迈出的阴影;玛丽修女、童年挚友杜索里埃和之后的斯宾塞主教给了他第二个家庭,分别扮演了母亲、兄弟和父亲的角色。这个“家庭”构建在宗教的基础上,“一家人”的关系自然不如血缘来得亲近,但足以瓦解一部分教廷政治和阴谋的力量。另一方面,导演索伦蒂诺镜头下的教宗看上去是个常人,但也有非凡之处:在十集当中,教宗曾经四次以相同的方式——跪地祈祷——展现神迹:一次让他自己当上了教宗,一次帮助守卫不孕的妻子生出了孩子,一次复生了自己童年好友的母亲,一次借上帝之手扼住了腐败修女的咽喉。四次祈祷贯穿始终,以政治(或阴谋)无法企及的力量达到了善的目的,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瓦解了政治对教廷的紧密控制。

《年轻的教宗》的人物塑造很有意思。不同于典型美剧深入刻画人物的正反两面(所谓“立体”),索伦蒂诺故意与这部剧中的人物保持距离,这就使得人物面貌变得非常模糊。一面?两面?三四面?看不清楚。很难见到剧中任何一个人生活的全貌。教宗如何知道玛丽修女是个孤儿?如何知道自己的“丑闻”已经握在了国务卿沃耶罗手里?如何知道古特雷斯是个同性恋?剧中全都没有交代,而这些问题甚至会影响观众对教宗的评价,让人搞不清楚他到底是个难得一见的圣人还是个史无前例的政客——这还是关于剧中毫无争议的一号角色,遑论其他形形色色的配角。很多时候,众多人物的性格和往事全都隐藏在编剧投出的烟雾弹中让人无法得见,但它们在碰撞过程中往往又产生意料之外的火花,使剧情方向发生突变。所以,我们当然可以说“模糊”是编剧的一大败笔,但倒不如说它是一大特点,是推动剧情发展而不至于原地打转的关键因素。

模糊,既与剧中教宗对自己的定位一致,也与剧中一直渲染的宗教神秘主义气氛相契合,同时显示出索伦蒂诺一直以来的创作特点。《年轻的教宗》虽然是“迷你剧”,却俨然是一部“大电影”,完全可以纳入到索伦蒂诺的电影作品序列之中。形式上讲,大量柔光的运用、混搭的音乐风格,都透露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和匠心;无论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绝美之城》,还是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年轻气盛》,索伦蒂诺一以贯之地运用碎片化、散文式的方法讲述故事,这里一腿那里一脚,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和意向穿插在一起,虽则让人云里雾里,但却凝聚成一种氛围和意图,所谓“形散而神聚”。

这种现代主义的结构方式也正是人们将索伦蒂诺与费里尼(也是意大利导演)的“镶嵌画”式作品相比较的最重要原因。从本质上说,尽管美剧很久之前就已经大量涉及后现代文本,但形式上的突破仍然乏善可陈。《年轻的教宗》正是索伦蒂诺对以剧情为绝对中心、以平铺直叙为首要叙事方法、以悬念营造为主要卖点的美剧概念的翻新,是欧洲艺术电影导演和美国电视工业之间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恰似莱昂内(意大利导演!)对西部电影的再造,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现代主义美剧”。

拿教宗开涮并非索伦蒂诺首创。毕竟,意大利电影、意大利人甚至意大利这个国家始终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之一,便是国家与宗教、肉体与心灵的关系。梵蒂冈在罗马的心头,天主教也在每个信徒的心头;教宗的精神状态就是意大利人甚至全世界信徒心灵状况的写照。从这点上看,南尼·莫莱蒂(又是意大利导演!)的《教皇诞生》(2011)和《年轻的教宗》处理的都是同样的问题——混乱的精神世界如何才能获得安宁,宗教与世俗如何通过教宗这个人物连接在一起,个人的精神危机又是如何与他人紧密相关——而这些问题,又与安东尼奥尼、帕索里尼(还是意大利导演!)等导演所探讨的现代性精神危机一脉相承。

但《年轻的教宗》还是刻满了特殊的索式痕迹。作为美剧,《年轻的教宗》的浓厚的“作者性”还体现在,凡索伦蒂诺涉及的故事和话题,必然涉及到“美”与“丑”、“肉体”与“灵魂”、“成长”与“腐朽”的对立统一——正如《绝美之城》里的吹口气便能送走一群鸟儿的老修女,《年轻气盛》里飘在空中的活佛,宗教人物一直以来都是其倾心的对象,都是这些大而无当的概念的绝佳载体。裘德·洛饰演的教宗同样如此:他对自己的形体美近乎于自恋,但又完全不屑于谈论它;他被人称为圣人,但又取了个“庇护”的名号四处招惹信众,被人称为恶魔。教宗与国务卿的对比、梵蒂冈教廷与民间宗教头子的对立,无不脱胎于成长故事和精神状态的描绘,但又高于它们,体现出索伦蒂诺在美学层面上的探讨。纵观电影电视界,敢于讨论这种大概念的导演少之又少,敢于在美剧中提出这种问题的,要不就是疯子,要不就是天才,索伦蒂诺必居其一。

——教宗未尝不是如此。这一季结尾,教宗见到自己心心念念的父母一步步远去,幸福而痛苦地倒在了演讲台上,太空中出现了圣母玛利亚形状的云彩。镜头一直上拉,移出了地球,让人想起拉斯·冯·提尔的名作《破浪》结尾那个著名的主观视角。信仰啊信仰,要你何用?索伦蒂诺躲在镜头后面微微一笑。

“耶和华的膀臂,向谁显露呢?”

 5 ) 神的意象

有一种剧我会打5分,就是全剧氛围、气场、人设、美术、表演、摄影、原声,都达到高度和谐的风格化,酣畅淋漓,结局完美收官。今年看到的一部是黑镜第三季第四集「圣朱尼亚诺」,一部就是它。

即便如此,依然是很难将教宗——自负又谦卑,荒诞又深沉,万人拥戴又备受争议——这个矛盾统一体解释清楚。今天在书店竟刚好看到「与神对话」这本书,醍醐灌顶。尚且强势结合,权作梳理和记录。

以下是「与神对话」中的一些关于神的认识,非完全原文。这为剧里面的一些矛盾的表现提供了解释。

“正是宗教创造了疑神论。”

矛盾一:教宗两次上任布道的分化。有人把教宗在第一集梦中的布道和第二集真实的布道解读为改良派与原教旨的冲突。这里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神和宗教的不同。教宗有两个身份,即作为神的圣徒,以及作为宗教的首领。无法理解他两集的矛盾行为,是因为很多人将神和宗教融为一体。作为神的圣徒,他传递的是神对人们的所有自由意志和行为的应允。而作为宗教首领,他传递的是政治权威对教徒的限制。长期以来信徒对宗教的服从,让他们无法摆脱“原罪”的标签和严厉教条的束缚——无论是哪种布道,他们都笑不出来。违背原教旨的自由意志,他们怀疑;原教旨的绝对严厉,他们恐惧。剧里正是通过表现教宗矛盾的身份向宗教提出控诉。正是宗教,令人们对产生了对神的惧怕,违反教条便会引起神的愤怒,使人与神分离,无法相信自己能摆脱这个中介而接触到神,无法没有负担地欣然接受神赋予他们纯粹的幸福的感受。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神,创造神。对有些人,神是男子。对有些人,神是女子。对有些人,神两者皆是。对有些人,神两者皆非。对有些人,神是纯粹的能量。对有些人,神是终极的感受,你们称之为爱。神是吹拂你头发的和风。神是温暖你头发的太阳。神是你最初的思维之始,神是你最后的思维之终。”“神存在于所有地方,所以神又不存在于任何地方。”

矛盾二:教宗不相信神,又坚定地祈祷。

我们以为神有具象,外化为某个形象,尤其对神学一知半解的非教徒,神的神秘感令人始终怀疑它的存在,并不断寻找它的存在。

教宗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的变化,是一个孩子成长为大人的蜕变,是从信徒对于探寻神存在性的Lost到Found的领悟。因为儿时缺爱,他逃避对爱的憧憬却又念念不忘。因为找不到父母的心结没有得到神的帮助,他常常向神父说他不相信神,并因为太爱自己,他的良心并没有让他产生任何愧疚感。但第二天他还是会向神忏悔他的狂妄,还是会在需要神时竭力地祈祷。这里他仍然处于对神的寻找之中,但是一个断断续续的过程。在需要时忆起,否则遗忘。他未意识和承认神的无处不在,此时此刻便与他同在。他第五集,教宗对迷妹说神、以及神的“缺席”,使他无比的坚定。这里体现的就是神的绝对存在。他的无比自我,他的良好感觉,正是出于对神最强烈的感受,此时的他光芒万丈,让你感觉他就是神。而当他成长了,明白了追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甚至是终其一生需要做的事,他释怀了,他感受到神,神即他最本源的感受——God is peace, peace is God,是八岁时与父母在峡谷共度的夏天;God is love, love is God,是加利福尼亚海滩边的初恋;God smiles,是每位信众脸上的微笑。这时他找到了神——回归他的本源威尼斯。

 6 )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2 暗示的狂欢-上(超长多图,慎入)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2 暗示的狂欢-上(超长多图,慎入) (前一篇)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1 从梦开始(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128/ 说在前面:我对天主教不了解,如果出现对天主教传统的误读,请见谅。另外圣经引文中,括号内的字是我加的。并且引文可能也不太规范。有很多猜测可能是脑洞,主要是提供一种解析思路。 再大致讲一些重要人物或设置吧。 斯宾塞(精神之父)与玛丽嬷嬷(精神之母) -------------------------------------------------------------------------------------------------------------------------------------------------- 斯宾塞的设置很古怪,对他的某些话到现在我也还有些疑惑。 从前面分析中我们知道,斯宾塞和玛丽嬷嬷都很奇怪的没有出现在莱尼的梦境,暗示着这两个人物有着某种重要的特殊性。 斯宾塞第一次出场,是在莱尼醒来后地回想中问莱尼:“你是谁?莱尼”这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斯宾塞第2次出场(同时是第1次在现实中登场),是斯宾塞因自己没有被选为教宗,而陷入疯狂中,企图自杀。 斯宾塞第3次出场是在第1集快结束时,是沃伊洛晚上去找斯宾塞,按了门铃,但斯宾塞的人影出现在窗口看了一下,并没有开门。这时镜头显示前面为圣母像,后面是斯宾塞的影子,接着又给了一个斯宾塞持书坐下喝酒的镜头。 前面的分析已经提到过,斯宾塞很可能同样是“智慧之子”的身份,那么综合一下,很可能斯宾塞这个精神之父代表的就是“智慧”。那么正是因为其是“智慧”的象征,所以斯宾塞才在第一次出场时问莱尼:“你是谁?”——这是“智慧”最常问的问题。同时也是在暗示:“智慧”无法识别莱尼“圣徒”的身份(而玛丽嬷嬷能,玛丽嬷嬷从一开始就认定莱尼是圣徒)。 而斯宾塞第二场戏是崩溃至疯狂并企图自杀,而自杀者是不能进天国的,所以这很严重。似乎是在暗示“智慧”看重的是地上的国,而不是天上的国(因没有得到地上的国,连天国都不要了)。 并且在斯宾塞自杀被修女阻止后,斯宾塞崩溃地吼叫哭泣,这时画面叠入莱尼的祷告声“我的上帝,我的上帝, 你为什么要抛弃我?”,由于这时的画面仍然是斯宾塞的画面,所以这更像是斯宾塞的心声。而“上帝, 你为什么要抛弃我?”这句话很严重,这是基督在十字架上升天前的临终话语之一。即是暗示“智慧”是无法理解并承受“神命”的。 “神命”是彻底的献身(如基督的死),而这是“智慧”无法承受的。“智慧”的本性是求地上的“荣耀”,所以当斯宾塞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荣耀”时就崩溃了。作为对比,莱尼则根本不在乎“信众”是否欢迎他——根本不在乎地上的“荣耀”。 而导致斯宾塞疯狂的原因是——他没想到自己的宠儿莱尼会成为教宗(而玛丽嬷嬷能,当莱尼的好友杜索里埃说:谁能想到莱尼会成为教宗时,玛丽嬷嬷立即正色说:我能)。 而斯宾塞第三场戏,则化身为圣母像后的一个人影,似乎是暗示“圣母”将取代“智慧”,所以在后面的剧情里玛丽嬷嬷的戏份远大于斯宾塞。 所以,导演对斯宾塞的整个设置,可能是在暗示:莱尼的“精神之父”象征着“智慧”,所以莱尼继承了精神之父的“智慧”,所以我们在后面看到莱尼的手腕要胜过以政客只许的沃伊洛,以及真正的政客意大利总理。 但问题是,在圣经中有两种对立的“智慧”,一种是“神的智慧”,一种是“人的智慧”,斯宾塞应该是象征着后者。 下面说说,玛丽嬷嬷(精神之母),玛丽嬷嬷有一个表明显的象征就是“圣母”。 玛丽嬷嬷的第一次出场,是乘直升机空降到教廷的。“从空中而来”的这个意象,似乎在暗示玛丽嬷嬷的“神性”,玛丽Mary这个名字直接就与圣母同名,之后更是有各种圣母的形象伴随着玛丽嬷嬷。有趣的是玛丽嬷嬷抽烟,而烟在这部剧里却不见得是什么好象征,因为后来死掉的杜索里埃也抽烟。所以可能是在暗示作为“圣母”象征的玛丽嬷嬷,还兼具人的弱点。 而“圣母”到底是在象征什么,我不了解天主教,所以不是很清楚。不过查百度说:圣母玛利亚她的名字在亚兰文就是「苦涩」的意思。然后有查到有“圣母七苦”之类的说法。 所以,很可能“圣母”在这部剧里就意为着“苦涩”,所以后面我们看到玛丽嬷嬷会失去“儿子”杜索里埃(莱尼的好友)。 而玛丽嬷嬷在在与莱尼第一次见面时,莱尼叫她:嬷嬷。玛丽说:别这么叫我 叫我修女玛丽。即是说玛丽嬷嬷在开始时是不承认“母亲”这一身份的。为什么玛丽会这样做?不得而知。但可能是暗示玛丽嬷嬷从一开始就知道莱尼的圣徒身份,所以不敢承认自己的“母亲”身份。作为对比,玛丽嬷嬷直接就让杜索里埃叫她嬷嬷。 而当玛丽嬷嬷经历了失去“儿子”杜索里埃的伤痛后,她才在最后与莱尼离别前,承认了“母亲”这一身份。 这让人想起耶稣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 就伸手指着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那么莱尼的兄弟杜索里埃可能因不遵循神旨,而被遵循神旨的古铁雷斯替代了(在古铁雷斯升职仪式一场,导演剪接进了杜索里埃与人淫乱的画面),而玛丽嬷嬷则按照神旨从姐妹变成了母亲。而这一转变发生在莱尼去威尼斯之前,似乎在暗示,因为莱尼一去威尼斯就将彻底失去父母,所以在去威尼斯之前,上帝就已提前安排玛丽姐妹成为莱尼的“精神之母亲”,以替代莱尼的世俗之母。所以在片尾天空中出现了“圣母”像,而这片天空曾出现在玛丽嬷嬷乘直升机离开(又飞着离开)时。 而莱尼与嬷嬷的最后一句对话是“再见,圣人”“再见,嬷嬷(母亲)”,这就点明了玛丽嬷嬷现在是“圣徒之母”的身份。 不过玛丽嬷嬷身上也是有一些不太好的暗示,比如她几次在家穿着一件白T恤,上面写着“I am virgin but this is an old shirt ”,以至于莱尼第一次见到时,怀疑玛丽嬷嬷在家里藏着什么人。但这也可能是在暗示玛丽嬷嬷的身份,将会从姐妹转变为母亲。所以“处女”这件就衣服将会有“圣母”的新外套。 综述一下上面的分析,精神之父与精神之母分别象征着“智慧”与“苦涩”。并且“苦涩”高于“智慧”。 就是说莱尼作为“圣徒”,“智慧”只是他的外表,所以他在人前显得手腕高超,其圣经背景是耶稣对门徒说:“我差你们去(世间),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所以莱尼经常会表现得让人起疑; 而莱尼作为圣徒,“苦涩”却是他的内心。最后威尼斯之行的结果,使他必须要担当整个世界的“苦”(因为他要拯救父母的灵魂)。 不孕女埃丝特(唯一的信徒) -------------------------------------------------------------------------------------------------------------------------------------------------- 不孕女埃丝特是在第2集剧首,第一次正式登场的,而第2集剧末倒数第2个镜头也给了埃丝特。(第2集最后一个镜头则给了沃伊洛和他的脑瘫养子,猜测这两个人以后还有很重的戏份) 埃丝特登场方式很特别——面无表情地躺在床上与丈夫啪啪。而下一个镜头居然和莱尼的一样,也是看见床头的“基督倒置”。

埃丝特所见的倒置

啪啪刚结束,埃丝特就开始祷告,埃丝特丈夫则穿戴整齐的站在旁边说:“你不爱我”。埃丝特保持祷告状,回:“不, 我爱你,但是对你来说只有爱是不够的”。丈夫说;“性有其自身的规则”。埃丝特回:“性只有一个规则,繁衍生息”然后传来画外音(教堂钟声)。 这里,“基督倒置”无疑是在暗示埃丝特与莱尼的眼光一致,所以是其唯一真正信徒。 而埃丝特最后一个回答“性只有一个规则,繁衍生息”,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埃丝特面无表情的啪啪,她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孩子。而将“性”理解为仅仅是为了繁衍,其中的宗教含义就不用解释了吧。 另外这段对答的画面风格有点诡异,埃丝特处在白光中,全程不看丈夫一眼,看起来更像是在回答上帝的问话。而其对话内容也与埃丝特第一次与莱尼见面时的对话很相似——埃丝特说:我爱你的布道;莱尼说:只有爱还是不够的。——所以这段埃丝特与丈夫的对话,似乎同时也是在与上帝直接对话。(这个文字不易说清,画面则表现的较明显。另外剧集中还有不少类似性质的对话——表面上是依附于剧情,其实却另有所指,比如莱尼与斯宾塞的某些对话,又或者和玛丽嬷嬷的某些对话。这里就不展开了,有机会再说。) 随后莱尼黑夜布道,埃丝特是唯一流泪的人,这个前面已经讲过。 而埃丝特与莱尼第一次见面时,所说的“尊重”则直接让莱尼晕倒了。 这里埃丝特所说的“尊重”,那是指对上帝旨意的绝对尊重,而莱尼晕倒后则看见了父母躲避他并乘船离去幻象。 似乎是暗示莱尼的晕倒,是因为埃丝特所说的“尊重”让他明白了他必须要尊重上帝让他成为孤儿,并阻止他寻母的旨意。就是说莱尼在父母心结这件事上没有绝对的尊重上帝的旨意,埃丝特无意的一句“尊重”在莱尼听来另有所指——即点醒了他必须绝对的尊重上帝的旨意(这又是一个依附于剧情,但在莱尼看来另有所指的对话),所以他在晕倒的幻象中看到父母躲避他,并乘船离去。 另外补充一个第一次写时没看出来的细节,就是“埃丝特 Esther”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来自圣经《以斯帖记Esther》里的以斯帖。 但诡异的是以埃丝特的经历却看不出与《以斯帖记》有什么明显的关联,以斯帖故事的主干是讲波斯王后以斯帖粉碎了宰相哈曼屠杀犹太人的阴谋,拯救了犹太民族的故事。 这让我很疑惑。因为从剧情来看,严格的说,埃丝特并没有粉碎沃伊洛的阴谋,反而是配合了沃伊洛的阴谋。而沃伊洛阴谋的破产,是因为莱尼早就知道其阴谋,并且其阴谋很快就平息了(当然,哮喘主教手上也有了照片,也可能这个阴谋只是暂时平息了)。 而剧集中这么明显赤裸裸的用圣经人名作名字的,似乎只有“埃丝特”一人(当然,埃丝特的丈夫叫Peter与圣彼得同名,但Peter这个名字太常见了。玛丽嬷嬷与玛利亚同名,也同理),这是在为以后埋伏笔?但看着也不像,埃丝特只是一个守卫的妻子,怎么能和波斯王后以斯帖通过波斯王拯救犹太人的故事拉上关系?所以怀疑“埃丝特”这个名字另有寓意(这个放到下面的“小庇护”那里在解析)。 另外,埃丝特与教宗助手瓦伦廷通奸这事,虽然很可能是为了要孩子,不过埃丝特确实也对瓦伦廷有过眉开眼笑的调情,可能这背后还有别的故事。 而埃丝特后面的求子情节很好懂,就不多说了。但埃丝特的“求子”经历还联系到另一个奇怪的东西——袋鼠。 袋鼠(兄贵) -------------------------------------------------------------------------------------------------------------------------------------------------- 袋鼠与埃丝特都是在第2集首次登场的。埃丝特先以啪啪“求子”的形式登场,随后不久袋鼠首次登场。 而袋鼠登场前,莱尼正在巡视信众送来的礼物,期间插入沃伊洛的亲信对莱尼的调查,而内容则涉及到莱尼父母(这里的关键词是“父母”),随后莱尼看见一封小孩来信问“我要怎么做才能信奉上帝?”(这里的关键意象是“小孩”),在莱尼打开袋鼠笼子前有个动作——将那封小孩的信叠起来放进了口袋(关键词是“口袋”),然后袋鼠登场。 把关键词组合起来就是“父母小孩口袋”,所以袋鼠可能是象征着——莱尼想要孕育自己的真正信众(小孩)这个想法。 随后在黑夜布道上,这个莱尼的真正信众出现了——就是埃丝特。 后来莱尼曾经命里袋鼠“跳”,但袋鼠没理他。而当莱尼第一次成功的命令袋鼠“跳跃”时,袋鼠从“圣母”像右边跳到圣母像左边,这时旁边的埃丝特马上向莱尼说我想忏悔(忏悔曾配合沃伊洛设局),随后埃丝特感受到了“花开”的神迹。而之前袋鼠的“跳跃”,似乎正是在暗示莱尼唯一的信徒将有一次“信心”的进步——跳。 而后来,埃丝特生下孩子后对来探望的莱尼说“我们给他(婴儿)取名叫庇护”,似乎年连带这个孩子也一起成为了莱尼“孕育自己的真正信众”这一想法的结果。 而莱尼在抱埃丝特的孩子时,差点失手把孩子摔着,则是暗示他会差点失去埃丝特和这个小孩(小庇护)。 (插入:导致莱尼的失手摔孩子的起因也很有趣,是源自于那个与埃丝特有染的那个教宗助手瓦伦特。而当时病房里同时出现了三个具有“父亲”色彩的男人,这似乎也在为以后设伏笔,而且很可能还和随后出现的意大利总理有关联。) 而当埃丝特一家不辞而别时,正是回应了上面莱尼“失手”的暗示(但这个暗示很可能还有结束)——莱尼失去了自己正宗的信众。 而随后不久袋鼠就死掉了。 其叙事结构是:埃丝特登场,随后不久袋鼠登场;埃丝特消失,随后不久袋鼠死掉。(为什么都是随后不久?因为它是袋鼠,是跳着走的,会跳过一小段剧情,哈哈) 而当玛丽嬷嬷跟莱尼说袋鼠是个神迹时,莱尼打断她的话,说:那只是个偶然。就是说,当初莱尼看到小孩那封信时,而偶然起了一个小心愿“孕育自己的真实信众”,并把这个心愿放进了袋子(袋鼠)里,所以莱尼才会数次命令袋鼠“跳”,所以莱尼不认为这是神迹,只是偶然。莱尼真正的“神迹”应该都是和祷告有关的(每次神迹出现时,莱尼必有祷告,所以莱尼的神迹严格的说,应该是被应答的祷告)。但这只是莱尼对袋鼠的看法,上帝却似乎对袋鼠另有看法(这个以后再说)。 而为什么莱尼会失去埃丝特这个唯一的信众呢?因为上帝给莱尼的旨意不是培养一两个信众,而是要莱尼去改变整个世界,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回天国的事上,为“基督再临”铺平道路。 “小庇护”(纯猜测,纯脑洞) -------------------------------------------------------------------------------------------------------------------------------------------------- 这与埃丝特一家为什么不辞而别有关。 埃丝特似乎还有个“圣母”身份。她与莱尼第一次见面时,曾将昏倒的莱尼抱在怀里,而埃丝特的动作,明显是在模仿这是剧中出现过的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像“圣殇”的造型,而“圣殇”表现的是圣母抱着受难后的圣子;而莱尼在那次昏倒时看到了自己与父母离别的幻象;而埃丝特后来又将自己的孩子取名叫“庇护”。

米开朗基罗的圣殇

埃丝特的圣殇

所以猜测,很可能埃丝特的不辞而别,是因为得到了某种幻象,而幻象的性质可能与莱尼昏倒时看到的一样(即:父母与子分离)。 就是说,埃丝特看到的幻象,可能预示着“小庇护”的未来将与莱尼一样母子分离,甚至可能比莱尼还“悲惨”(按世俗眼光来看)。所以埃丝特可能是怕幻象成真,因此不告而别,想要让小庇护逃避“神命”。而离开时连莱尼抱着小庇护的相片(莱尼是拒绝拍照的,可见其重视)也没有带走,也许就是在象征与“神意”联系的断裂。 而莱尼第一次与小庇护见面时,是用手捧鲜花,用脚踢开了病室门。似乎是暗示关于小庇护的使命是不可抗拒的,“神”会闯进来——找到你。后来莱尼也是不告而来,将自己的照片送到“小庇护”的新住地。 所以埃丝特的孩子小庇护,很可能已经被导演设置为本剧的大结局元素之一(接替莱尼的新生希望)。莱尼第一次见“小庇护”时说:“(这是个)小鸟的名字,他会飞的很高。”,并直接称孩子为“庇护十四”。 而莱尼送“小庇护”的礼物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的圣经,但又说杰斐逊几乎没打开过。这就显得意味深长。 由于莱尼似乎还具有着圣经里的“施洗约翰”的身份(这个后面的“黑夜布道”会提到);而埃丝特抱着莱尼时摆出了圣母怀抱受难基督的造型。所以埃丝特的孩子小庇护可以说是莱尼神迹的一个“结果”,如果莱尼象征着“施洗约翰”重临人世,那么小庇护则很可能象征“基督重临”。 另外,埃丝特曾说过她和丈夫都不育,而瓦伦廷这个名字据网上说有“健康”的意义,导演似乎在故意扰乱线索,让小庇护的身份扑朔迷离——究竟是来自于“健康”的奸夫,还是来自莱尼为埃丝特夫妇所做的祷告(意即凡人特别蒙恩后,所生的凡人之子),还是来自“上帝的计划”? 不过小庇护应该是来自于“上帝”。因为小庇护出生时(埃丝特生产)那一幕,之前是古铁雷斯的任职典礼,典礼最后全体主教唱起“祷告歌”,镜头转向“十字架上的基督”,然后马上接入埃丝特生产镜头(产房天顶的蓝天与花),这一转折时歌词对应的是“愿你的国来临,愿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当埃丝特从护士手中抱过小庇护时,歌词对应的是“求你宽恕我们的罪过”,而“人子(基督)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随后导演又接入杜索里埃与情妇情夫的画面,但此时三人已停止淫乱,并似乎有点怅然若失,随后三人拉起白单盖住自己,杜索里埃说“祈祷吧”。而“为罪人而来”这也是基督的使命。这些似乎都在暗示着:小庇护的身份是“基督再临”。所以小庇护是在全体主教及修女的祈祷歌声中降临人世的,并且是“为罪人而来”。 所以猜测大结局会是:莱尼作了很多事,但也无法完全改变全世界。因为他只是再次降世的“施洗约翰”,只是来为基督预备道路的。而作为新生希望的“小庇护”,则很可能被设置为《圣经》所预言的——那将要来的“基督再临”——宣布一个新世界的诞生(杰斐逊的《独立宣言》导致了一个新世界),而这次的新世界将是一个《圣经》被打开的新世界(杰斐逊的圣经几乎没打开过)。 补充:关于“埃丝特”名字寓意的猜测。 前面说过,“埃丝特”这个名字似乎和以斯帖的事迹没什么关联。本来我对旧约不熟,《撒母耳记》之后的各篇几乎没通看过。不过好在《以斯帖记》篇幅不长,于是借着这次的疑惑通看了一遍。结果只发现一处,觉得还算和本剧情节对得上号。 在《以斯帖记》中,以斯帖的养父末底改曾要求以斯帖“进去见王,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恳切祈求”,而以斯帖则说:“王的一切臣仆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个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内院见王的,无论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现在我没有蒙召进去见王已经三十日了”(似有推脱之意)。而“末底改托人回覆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以斯帖就吩咐人回报末底改说:你当去招聚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我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吧。” 这段情节与剧情相似的地方是,以斯帖曾想逃避“神命”(不去觐见王),而她的养父向她指出“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而从上面的关于埃丝特一家突然出走的猜测来看,埃丝特很可能也是在逃避“神命”。而对于埃丝特,则是“焉知你得了儿子,不是为了以后儿子要承受‘神命’?” (当然,这都是建立在关于小庇护使命的猜测大致正确的前提下。) 而埃丝特在第一次引诱莱尼时曾说过:“如果我以我的美丽作为一个礼物,是否意味着我能收获我所渴望的美丽,一个美丽的新生命 一个新生儿?” 随后埃丝特又问莱尼“如果说我想把我的美丽用在别的地方会怎样?(暗示将自己献给莱尼)”。莱尼回:“如果你曾经把你的美丽用在了别的地方,你就不会收到一个美丽的新生命,你只能得到悲伤,还有你无法承担的内疚”。 莱尼还说“斯宾诺莎将我们视为最让人困惑的难题,他说‘他(指信徒)如此地爱着上帝,却不需要上帝的爱作为回报’”。埃丝特说“我不懂”。莱尼则回:“我知道。但是你迟早会理解的。” 整个这一段对话似乎都暗藏玄机:就是说,埃丝特是用自己的美丽作为礼物,换得了后来的“小庇护”。而在这一过程中,埃丝特的确也把自己的“美丽用在了别的地方”(后面的引诱),所以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求子”的问题了,而是“你就不会收到一个美丽的新生命,你只能得到悲伤,还有你无法承担的内疚。”所以后来小庇护将不会是一个单纯的“美丽的新生命(世俗意义的)”,而会是埃丝特的“悲伤”(因为儿子要承受神命)。 而莱尼还莫名其妙的引了斯宾诺莎的话“他(指信徒)如此地爱着上帝,却不需要上帝的爱作为回报”。这其实是在说:真正的信仰不是上帝赐福给你,你才信,而是因为他是“上帝”你就必须信(爱),所以才不需要上帝的“回报”,因为“爱”上帝是你的本分,而不是可以和上帝进行交易的条件(这个道理涉及到基督教上帝的性质,以后会解释)。 而当埃丝特说“我不懂”时,莱尼说“我知道。但你迟早会懂的”。就是说,你迟早会发现除了“上帝”,你别无依靠。到时,你会发现是你需要上帝,而不是上帝需要你。(推测:基本上,埃丝特将会重复莱尼在本季的心路旅程。而埃丝特的未来,将亲身体验莱尼领悟“神命”过程中的那种煎熬,以及领悟后的带泪的笑) 而这一段情节结束后,有一个埃丝特在屋内裸身祷告的镜头,可以看到埃丝特全身赤裸,唯有胸前的十字架和手腕戴着一只手表。即是在暗示神为埃丝特安排的“祝福”(同时也是世人眼中的苦难),正在无声的一秒秒地走来。而下一个镜头则接入了苏里修女抚棺痛哭的画面,所以小庇护的使命很可能是“基督重临”,而埃丝特在未来将要接受的是圣母丧子的“祝福”——即那座“圣殇”雕像所蕴含的悲痛。

神的时间步步走来

而在天空中运来苏里妹妹的棺材时,特别有一个埃丝特仰望棺材到来的镜头。实际上“棺材”在第4集几乎就是与埃丝特紧密相连的,其叙事结构是: 冰岛女首相送来“无根无源”的唱片—>莱尼对女首相说在冰川下就是上帝—>在“无根无源”的歌声中“棺材”抵达港口—>莱尼发现埃丝特在橡胶泳池中与自己同步祷告—>飞机带来“棺材”,埃丝特仰望—>在扶棺入内廷途中,埃丝特让莱尼指导她祷告,期间埃丝特说出“以美丽换儿子”的祷告,并诱惑莱尼,莱尼警示埃丝特“如果美丽用错地方,将得到悲伤”,并说出斯宾诺莎的那个困惑“爱主不求回报”—>埃丝特裸身祷告(手表/上帝渐近的计划)—>苏里抚棺痛哭(棺材) 可以看到埃丝特的“求子”过程,是以“无根无源”与棺材为开端;又以痛哭和棺材为结束的。(那首“无根无源”的歌词,也有些地方是可以和埃丝特的求子作对应的,不过不太明显,就不展开了。另外“无根无源”这歌翻托邦字幕组翻译了全部歌词,建议看看。) 所以猜测“埃丝特”这个名字,之所以直接挪用圣经中的“以斯帖”,就是因为其与圣经中的以斯帖一样,负担着不可推卸的神命。而埃丝特和以斯帖都对此有“推脱”之意。而上帝对埃丝特的回答,就是末底改回答以斯帖的话的翻版——“不要以为你得了儿子,就可以对上帝之道袖手旁观了,焉知你得了儿子,不是为了以后儿子要承受‘神命’?”,而只有当埃丝特顺从神命——“献出儿子”,并通过儿子小庇护拯救世界(基督再临),才能和以斯帖拯救犹太民族的事迹相提并论。否则“埃丝特”这个名字就有点夸大其词(这不太符合导演的作风)。 而埃丝特的丈夫与圣彼得同名,似乎也暗示着小庇护是将接管天国钥匙的人。而如果小庇护是“基督再临”,那么就意味着:当初是耶稣基督将天国的钥匙交给了圣彼得,如今也是耶稣基督来收回天国钥匙,之后就会是《启示录》里的审判了。(当然,导演恐怕不会拍那么远,所以也就不怕把暗示给得“狠”一点。)所以如果小庇护是“基督再临”,那么以后小庇护很可能会有“收回”某种事物的举动或宣言。 而埃丝特全家逃到哪里去了呢——奥斯蒂亚 Ostia。 Ostia 是罗马古城,而查百度得知“Ostia”一词又有“心门;口,门口”的意思,这又和莱尼最后威尼斯演讲所在的位置——袋鼠的“心脏”相关联(感谢“丁依 ”同学,这是她的发现)。而“门和门口”又与后面会提到的“生命窄门”相关联,就是说上帝似乎又将埃丝特逃离自己的举动,变成了奔向上帝的“神迹”。 当然,奥斯蒂亚Ostia不属于梵蒂冈(神国),而是属于罗马(世界)。就是说埃丝特逃到奥斯蒂亚Ostia,也可能是暗示埃丝特选择了属于“世界”的宽门。但在上帝面前你“逃”得了吗?在第一集,玛丽姐妹就曾说过这样的话“在飞机上我看到了一个对罗马有趣的描述——梵蒂冈的郊区”,而莱尼回“虽然不算十分准确,但是会成真的”。就是说,似乎导演这时已经开始为埃丝特的“神命”在布局了。一旦莱尼将罗马变成了梵蒂冈的郊区,那么属于罗马的Ostia(世界的宽门),就将变成神国的“生命窄门”——逃离上帝将变成奔向上帝。(妈的,看这剧,如果仔细看暗示的话,经常看得惊心动魄。导演真是神人啊。) (当然,有些细节又让埃丝特的出走原因显得有点扑朔迷离,这个在解析胡安娜时再说。) 而埃丝特真正第一次出场,其实是出现在玛丽修女乘直升机来到教廷时,那时埃丝特正和一群孩子在直升机降落坪玩滑轮,只不过那次并没有给埃丝特特写。而在剧集中直升机带来的事物基本都可以理解为“神赐”,那么剧中几次出现的埃丝特与小孩在直升机降落坪玩滑轮这一意象,则可能暗示着埃丝特一直徘徊在机场,等待上帝的恩典。 而埃丝特另一次在停机坪与小孩玩滑轮时,曾有一个被小孩撞到跌倒的镜头,似乎是在隐晦的暗示:埃丝特将会因“孩子”的事而“跌倒”。 黑夜布道(第1次布道)“基督倒置”与“圣灵倒置” -------------------------------------------------------------------------------------------------------------------------------------------------- 整个“黑夜布道”导演都处理得精彩之至。 A 布道准备(圣灵来信) 关于莱尼的这次黑夜布道有一个极为关键的东西,就是他收到的那封小孩的来信,而这封信是一幅画。后来莱尼布道时,这幅画是一直作为讲稿伴随在莱尼身旁的,所以莱尼的全部布道内容其实是以那副画为内核的。 如果定格仔细看那幅画,可以看到纸上面画着一些房子,但关键的是:上面还画着一个头朝下的白衣天使(圣灵)。这就形成了一个“圣灵倒置”的画面,正好与第一集里莱尼看到的“基督倒置”相对应。

圣灵倒置

“圣灵倒置”可以作双重理解,一方面是暗示莱尼的黑夜布道的性质是“圣灵”传道于人间(圣灵头朝下,可以理解为下到人间)。 另一方面,也暗示世人会“倒置”其布道内容,因为莱尼的布道内容(即圣灵)与世界的方向正好相反。 而莱尼在收到信后,放出了袋鼠,随后定下了布道时间,然后却去向斯宾塞寻求布道意见和帮助,但被斯宾塞拒绝了莱尼,并说:提醒你 你现在是教皇了。孤立无援,一如既往,而且一无是处(you're a nothing),一无是处(Nothing) you're a nothing!前面已经说过“上帝之零”的性质正是“无中生有”,所以这句“you're a nothing!”也可以理解为:你是上帝之“零”。而剧集中似乎所有涉及到“无”“没有”之类意思的词句,视其具体情节,几乎都可能是在暗示着“上帝”。 而斯宾塞是“智慧”的象征,这不禁让人想起新约的一句话:“你们被交的时候,不要思虑怎样说话或说什么话。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 所以作为“智慧”象征的斯宾塞对于布道无话可说,因为到时自有“圣灵之言”赐下,无需征询“智慧”的意见。而莱尼这第一次布道,也正是莱尼首次“被交”给大众(对应“你们被交的时候”),而那封小孩来信正是圣经所说的“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 而莱尼在斯宾塞那里得到“you're a nothing!”你是上帝之“零”后。又去了玛丽姐妹家里寻求慰藉,期间与玛丽姐妹谈及自己的父母,莱尼说:“但神没有出现,因为我没能找到我的父亲,也没能找到我母亲”。玛丽姐妹则说:“但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清了这一切……这是出于上帝的安排”。 随后情节开始诡异起来,莱尼忽然觉得房间里还有别人,问:“谁在里面”,玛丽回答“没人(No one)”。而前面提到过但凡涉及“无”之类的意思,都可能是在暗示上帝。所以这里的台词似乎有着奇妙的双重含义,即:当玛丽姐妹说:莱尼找不到父母是出于上帝的安排;莱尼忽然灵性有所警觉并反问:是谁在你这里,回答了我对于父母的疑问?玛丽说:是上帝在回答(No one)。 而随后莱尼说:“没人爱我(No one loves me)……”,玛丽姐妹感到自己的爱被辜负,于是掌撸莱尼。但同时也是暗示:上帝(No one)爱你,所以你不可这样辜负上帝的爱。 就是说:莱尼在精神之父斯宾塞与精神之母玛丽嬷嬷那里,都得到了“上帝的回答”,只是莱尼显然还是不明白,于是开始演练沃伊洛撰写的讲稿,直到在花园看见他之前以为是“偶然”的袋鼠,才想起了“上帝”。随后但莱尼站上阳台,我们看见打开的讲演稿变成了那封“圣灵来信”。 B 布道形式(被世界倒置的“光明之子”) 莱尼为什么处于黑暗中,只有一个剪影?因为之前第一次见媒体女索菲娅讨论在盘子上印教宗像时,他就已经说过“我没有形象 因为我不存在。你能理解吗?不存在。只有基督是存在的,只有基督。而且我也不值四十五 甚至五欧元”。这是明面上的原因,似乎是因为在圣经中,上帝是没有形象的,并且当时展现的空盘子中央正好是一个“无形之零”(Nothing) 而莱尼之所以要选择夜晚布道,猜测是因为他认为是现在的世界是“黑暗掌权”的世界,因为耶稣在被捕时曾说“……现在却是你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 而耶稣曾使保罗目盲,并对保罗说:“我差你到他们那里去,要叫他们的眼睛得开,从黑暗中归向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神;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 这似乎也就是莱尼布道的性质。(顺便说一下,片头第3幅油画所表现的就是耶稣向保罗显现并使其目盲这件事。) 整个这段布道,导演的镜头运用极其用心,且意味深长。 当莱尼登上演讲阳台时,莱尼显示为一个黑影,这种暗示似乎很不好。但下一个镜头则马上接入广场人群的镜头,而人群中有一座发光的喷泉。

生命活泉

这发光的喷泉似乎是象征着莱尼即将做的布道,是来自圣灵的生命活泉,同时也等于是在“取消”上个镜头(莱尼为黑色剪影)所代表的意义。 而莱尼布道结束后,立刻下起了雨,而“……雨滴是基督的眼泪,如果耶稣在哭泣,就说明你们惹怒他了”,人群纷纷撑开伞(无视并抵御上帝的愤怒)。这时,导演又给了一个广场全景镜头,可以看到在充满人群的雨中广场上,有两座发光的喷泉。这种镜头语言等于是,又再次“扭转”了发光喷泉的象征意义——即作为“生命活泉”的喷泉,又变成了“景观”。(在布道前的广场人群镜头中,喷泉也是两个同时入镜,即是说这些人是来看“景观”的) 这似乎是在象征:当你用伞抵御了基督之泪与圣灵之言后,发光的“活泉”对你们来说就没有“神性”了,而变成了普通的“景观”。所以两座发光喷泉所暗含的“景观性”,也正是广场上的世俗人对教宗的看法——就是一种新奇的“景观”——除了流泪的埃丝特。 关于“喷泉”的个数,导演的镜头处理很细心:后面埃丝特独自在广场仰望教宗窗户时,喷泉有又出现了,并且是一个。即是在暗示,对于听懂了布道的埃丝特来说,莱尼就是“生命活泉”。而后面的广场俯拍镜头再次出现了两个喷泉,但那可以理解为瓦伦廷的主观视角,所以活泉又变成了“景观”。

埃丝特的活泉

这让人想起耶稣论到“施洗约翰“的话:“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那穿细软衣服的人,是在王宫里。你们出去,究竟是为什么,是要看先知吗?我告诉你们,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 而耶稣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经上记着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所说的就是这个人。”似乎这正是暗示着莱尼的身份——“上帝的使者”;而在前面分析时曾提到的“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那段圣经里,同样也涉及到“施洗约翰”;再加上前面对“小庇护”身份的分析与推测。所以猜测莱尼的神性身份很可能是“施洗约翰”重临人间,当然同样也有一些细节显示莱尼并不一定是“施洗约翰”重临(就不细说了)。但起码“施洗约翰”所肩负过的使命,很可能是莱尼的一个重要使命。 (插入:如果莱尼真是“施洗约翰”的身份,那么他在后面的剧情里应该会为“小庇护”施洗,并且,莱尼最后很可能会死于谋杀,并且和某个女人有关。目前已有一些细微的迹象出现,比如:莱尼和杜索里埃出教廷去买烟时遇到的那个女人,还有杀死杜索里埃的黑帮,以及莱尼威胁过的意大利总理。施洗约翰被杀的三个元素都已出现:美女,刀子,统治者。不过这目前都是纯属猜测和脑洞,完全可能是由另一个女人导致的,比如:威尼斯布道时出现在意大利总理身边的那个女人,而黑社会也可能跟这无关。所以这些猜测,都有待于后面几季剧集来印证。) 话题扯回来。莱尼同时具有“穿细软衣服,住宫殿的人”和上帝的“神使”两重面相。而联系到剧情,即是在说,你们这些人到底是来看什么的?是来看教宗穿华服住宫殿这道“景观”的,还是来看“先知”(寻求上帝)的? 而新约林后11:14说:“因为连撒但也装作光明的天使”。我们在后面的情节可以看到“光”与莱尼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莱尼是正牌的“光明之子”。但在抵御“活泉”的人眼中,莱尼的“光明”只不过种景观,“光明之子”看着更像“黑暗之子”,这也回应了那副“圣灵倒置”的图画的暗示——圣灵被世人曲解。 C 布道内容(被世界倒置的“光明之子”) 前面说过那封“圣灵来信”因为布道时一直伴随在莱尼身旁,所以是莱尼布道内容的内核。就是说莱尼的全部布道内容,是以那个小孩的提问“亲爱的教皇,我要怎么做才能信奉上帝呢?”为前提的。 即是说:“怎么做才能信奉上帝呢?” 你得先记得还有“上帝”(对应“你们遗忘了主”),随后的布道内容则全都是在说“如何才能寻求到上帝”,基本是在历数“现代主性”的众多毛病,牵扯很多很大的基本问题,太容易起争端,就不细说了。 不过总得来说,这段“斥责”性的布道是在说,“现代主性”带来那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现代性”的前提是先假设了“上帝不存在”。所以莱尼上来就说“你们遗忘了主”。 就是说,如果你今天去教廷是来“寻求上帝”的,那么你不能用“现代性”那一套来寻求上帝。你必须要以“上帝真实存在”为前提,才能寻找到上帝,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圣经》里面那些动人的话。 而如果你是抱着“怎么做才能信奉上帝”这个目的来听布道的,那么你将看到“神使”,听到来自“圣灵”的布道——比如不孕女埃丝特。 如果你是抱着来看“教宗穿华服住宫殿这道景观”的目的来听布道的话,你将听到“斥责”,看到“黑暗之子”(圣灵被曲解倒置)。 而布道结束后,除了不明所以的群众,外导演只对3个人给了单独的镜头,依次是:沃伊洛,斯宾塞,埃丝特。 沃伊洛是觉得莱尼对教廷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斯宾塞是面色严峻一言不发;埃丝特是真听进去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斯宾塞的一言不发,从前面的剧情我们知道,莱尼的保守主义是继承自斯宾塞的,而斯宾塞是“智慧”的象征,之前又对莱尼态度恶劣。如果莱尼的布道真是搞砸了,或者但凡莱尼有一点搞砸的地方,斯宾塞是应该会面露嘲弄或轻蔑之色的。 所以猜测:斯宾塞应该是完全的被震惊了。因为莱尼的布道,不仅仅是保守主义(这是斯宾塞所赞成的),甚至把这种保守推向了极致。而在前面的剧情里,同性恋圣职长阿森特曾说“斯宾塞主教是一个保守的人,但很温和”。 就是说,很可能作为“智慧”象征的斯宾塞,正是震惊于莱尼布道的“智慧”,认为莱尼不但讲出了他不敢讲的话,同时还是超越了他的“智慧”。所以斯宾塞的严峻和一言不发,是发现“儿子”超越自己后的失语。(后来斯宾塞又多次表现得对莱尼的“黑夜布道”嗤之以鼻,但如果仔细看其理由,会发现,几乎都不是针对布道内容,而是认为不能这样赤裸裸的说——就是认为莱尼的内容没错,但缺乏政治技巧。) 对此《圣经》的一句话可做其注解“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而莱尼的布道正是来自那封“圣灵降世”的图画——来自一个“愚拙”的小孩的一个“愚拙”的提问;而斯宾塞则象征着“人的智慧”。 而“沃伊洛,斯宾塞,埃丝特”这个镜头顺序,则是一个由“负面”渐转到“正面”的顺序——“完了;震惊;爱” D 布道内容-续(一一对应) 如果联系镜头仔细看莱尼的这次布道,会发现所有的画面几乎都是和布道内容一一对应的(被激光打断那几句可能例外),就是说莱尼说话时镜头给到谁,那么那句话的内容就和这个人有关联。这里只说那些对应最明显的例子(比较隐晦的说起来太复杂),比如: 你们要知道 我永远都不可能贴近于你们(画面对应:玛丽嬷嬷,玛丽嬷嬷之前刚被莱尼要求称他“教宗”); 我能做的只是让他们时刻想起 我的嗤之以鼻,和他们自己的可悲境地(画面对应:阿森特 同性恋圣职长,莱尼准备开除他); 你们懂我的意思吗?全-心-全-意,每时每刻,你必须全身心地膜拜主。(画面对应:埃丝特); 不要再去想什么自由意志,也不要再去想过放纵的生活,更不要想着自我解放(画面对应:对应媒体女,此人哈佛毕业。) 你们能够证实主是不存在的吗?如果你们不能 那就只能说明主是真实存在的(画面对应斯宾塞,一方面因为这句话很像某种哲学思辨,这是斯宾塞的长项;另一方面可能也在暗示着斯宾塞临终时的迷茫。) 没有主(画面对应:沃伊洛。不过按英文“Without God”似乎也可以译为“在主之外”) 而这种一一对应的手法在威尼斯布道时又用了一次(当然,也可能不是完全准确的一一对应)。 E 尾声(沃伊洛的秘密——纯猜测) 布道结束后,(第二集片尾)最后一个镜头是沃伊洛搂着脑瘫养子哭泣着说:“帮帮我,帮帮我,抵偿那些我为了拯救教廷将犯下的过错” 这句话说得有点诡异。如果说搂着养子寻求慰藉,这可以理解。但脑瘫养子怎么可能“帮”他抵偿错误?这个脑瘫养子有什么“超能力”?以至于沃伊洛这种狡诈的政客型人物去求他? 而在第三集,当斯宾塞逼问沃伊洛为什么让莱尼当选时,沃伊洛说:没有阴谋,那是出自圣灵(的选择); 同样,莱尼在第三集也逼问过沃伊洛,并且是用“发配他”作为威胁,要沃伊洛坦白当初教宗竞选时搞了什么阴谋,选择他作教宗是出于什么目的。沃伊洛的回答也是:圣灵。然后补充说“您作为一名大主教的谨慎可以被理解为一座在……激进立场的人们,以及……保守人士之间的桥梁,您被视为一个复合体,一个快乐的复合体,让圣灵和我自己同时满意” 沃伊洛的话概括起来就是说:“那次选举是出于圣灵,你是我当时认为圣灵与我都同时满意的选择” 如果将这意思与脑瘫养子是否有超能力的怀疑联系起来看,那么很可能,当初是脑瘫养子的某种举动促使沃伊洛选择了莱尼,并且,当沃伊洛发现莱尼可以作为激进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桥梁时,他认为莱尼将是一个“让圣灵和我自己同时满意”的选择。 如果这个猜测正确的话,那么脑瘫养子在那次教宗选举前,很可能还有过其他让沃伊洛震惊的行为,所以沃伊洛才会重视脑瘫养子的“超能力”,所以当沃伊洛发现当初的选择为“教廷带来了损失”时,才会在最无助的时候,去求脑瘫养子“抵偿……将犯下的过错”。 而在第二集里,当沃伊洛走出教廷时接了一个电话,随后便去看望脑瘫养子了。那个电话估计就是其手下向沃伊洛汇报脑瘫养子的情况,而沃伊洛接电话的同时,目光注视于教廷门口一个被“关在铁栏杆”内的狮子雕像上。就是说,可能沃伊洛因那个电话,想起了脑瘫养子在选教宗时的为莱尼的“助攻”,进而注视“笼中狮子”——即是在疑惑那次听从脑瘫养子的启示,而选出的这头狮子(莱尼)还关得住吗?——随后便去探望了养子。而这也是脑瘫养子第一次登场。(导演的暗示太他妈细腻了。)

吉罗拉莫首次登场

而片中设定的上帝的所在——威尼斯,其城市守护圣人圣马可的标志是一头“带翼的狮子”(为什么是“威尼斯”,这个以后会解析)。所以当沃伊洛的目光看向“狮子”,这即是沃伊洛心理的表现,同时似乎也暗示着脑瘫养子可能是上帝的传递旨意的工具。(在古铁雷斯去纽约调查走出教廷时,镜头再一次停留在门口的“狮子”上,也是近似的寓意) 而当沃伊洛胁迫埃丝特设局时,他曾向脑瘫养子忏悔,并说“你 吉罗拉莫 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罪恶的灵魂,只有你 吉罗拉莫 可以真正触动圣洁的裙摆”。按基督教的“原罪”理论,谁能称为“没有罪恶的灵魂”呢?所以,这几乎可以看成是在向“圣灵”忏悔。 而如果把脑瘫养子在教宗选举上的关键“神助攻”,看成圣灵的选择的话,而当时与莱尼竞争教宗之位的是斯宾塞,那么整个竞选局面就变成了:脑瘫孩子(愚拙)vs 斯宾塞(智慧) 并且在第3集开头时,莱尼对忏悔神父说“当时所有枢机主教都在(教宗)选举会议上……”此时画面是夜空的北斗七星,而之前莱尼说过北斗七星是上帝的居所。所以音画对位的结果就是:上帝也在那次教宗选举会议现场。 这就又印证了之前提到的那句《圣经》里的话“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 而沃伊洛后来还对脑瘫养子说过“对不起”之类的话,那么很可能这个养子之所以脑瘫,是与伊洛洛有关系的。甚至有些迹象(沃伊洛被莱尼那句“我是懦夫”感动)让我猜测:很可能这个脑瘫儿与沃伊洛当年的某种“懦夫”行为有关联。当然,这是纯脑洞。 另外补充一点,目前也有某些迹象,使脑瘫儿看起来像某种针对莱尼和小庇护的祸事的起源:在第七集,莱尼为小庇护换尿布后,在“哈利路亚”的歌声中,画面莫名其妙的接入了沃伊洛和养子三人在海滩看日落,并且这里的时间是不对的,前面的换尿布是发生在晚上。而看日落这一幕不但与之前的莱尼和小庇护分享了同一首“哈利路亚”,而且镜头最后定位于戴墨镜的脑瘫养子。而下一幕则发生了莱尼担心被人下毒,与沃伊洛调换食物。 这里引人注目的是“墨镜”,这个在剧集里多次象征着“盲目”或“被蒙蔽”。比如:沃伊洛和哮喘主教串通斯宾塞谋夺教宗之位,并跪下亲吻斯宾塞的戒指时,斯宾塞戴着墨镜;忏悔神父拒绝再为莱尼提供情报后,莱尼戴过墨镜。所以,这个戴墨镜的脑瘫养子很可能只是一个“盲目”的工具,或者意味着,你即使(看)不明白神借此人所做的事,也要对此说“哈利路亚(你们要赞美神)”。

哈利路亚

而从镜头衔接来看,沃伊洛及其脑瘫养子似乎与埃丝特和小庇护有着很紧密的关联,剧中多次出现沃伊洛和养子的镜头,紧跟着埃丝特和小庇护出现的情况。 而以上面所猜测的脑瘫儿的超能力来看,恐怕不会是小灾难,很可能会直接导致莱尼死亡的祸事。虽然即使真如此,也仍然可以说脑瘫儿的行为出自圣灵(比如:上帝认为莱尼已完成使命),但脑瘫儿的象征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还有待观察。 另外,莱尼在见意大利总理前有一幕也戴着墨镜,似乎是在暗示着莱尼看不清这个意大利总理的真正“身份”——杀死“施洗约翰”的希律王。而在威尼斯演讲时,当镜头转向意大利总理时,他身边出现了唯一一个之前还没有登场的女人,而这个女人很是为莱尼的布道感动,这让人联想起王尔德的“莎乐美”。

纯洁或肮脏(迷之女)

而如果与接在戴墨镜的脑瘫养子后的莱尼担心被人“下毒”结合起来看的话。莱尼这个再临的“施洗约翰”这次很可能会死于中毒,而给莱尼得罪过的做饭修女比奇很可能是下毒者(“比奇”这个名字……哈哈)。而“圣痕”骗子与哮喘主教很可能也会以某种方式参与其中。 父母(花式谜团) -------------------------------------------------------------------------------------------------------------------------------------------------- 关于莱尼的亲身父母,在前面的解析中几乎被定性为“负面”象征。但其实这只是可能性之一,莱尼父母很可能具有多重面相,并不一定就是绝对的“负面”反派。 莱尼父母除了最后一场戏,之前都是出自于“幻象”。纵观这些分散于各集的幻象,可以发现其中还有些更细致的线索。 A 场景的分裂(两种世界) 父母的幻象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幻象。在开篇的两个梦里已经区隔出了“神性幻象”和“伊甸幻象”两种对立的幻象。 “神性幻象”的美学特征是:孤独与黑夜。这基本就是莱尼对“神命”的感知,他因为要担负神命,而倍感孤独。

神性幻象

“伊甸幻象”的美学特征正相反:温暖与明亮。这基本是莱尼对家庭关系的想象,就是说莱尼内心很渴望温暖的家庭关系。

伊甸幻象

在剧情的推进中,“神性幻象”与“伊甸幻象”又互有渗透。 第1次是:当莱尼第一次接见埃丝特时,埃丝特说她感悟到“尊重”,莱尼听了晕倒,随即出现“神性幻象”——父母在神性幻象中逃避小莱尼,最后登船离开。似乎是暗示父母抛弃莱尼这是出于神的旨意,而莱尼必须“尊重”神的这一冰冷的旨意。所以当埃丝特提到“尊重”时,莱尼晕倒了,因为莱尼最不想承认的就是:必须接受“自己被抛弃”是出于神意,还必须“尊重”这一神意。

父母从神性幻象中离开

第2次是:当莱尼对全体红衣主教发表讲演前。当莱尼身着华服在圣座上闭目冥想时,出现了一个“伊甸幻象”——莱尼父母将他领到修道院门口,莱尼对着修道院大门说“他们还在那里,我现在要转回去了 我会看到他们,爸爸和妈妈在等着我”。但转头回看时却发现父母消失了。这可能是从“伊甸幻象”的视角在描述父母消失这一事件,基本与上面提到的那个“神性幻象”互相镜像。而莱尼随后对红衣主教的演讲即以“咚咚 Knock knock!”的敲门声为开场白,随后说“我们不在”。似乎在暗示,在教堂你不应该期望找到“人间的父母”的那种温暖,教堂的门后面只有上帝无形的创造之“零”。

父母从伊甸幻象中消失

而“Knock knock”一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鲍勃·迪伦的名曲“叩响天堂之门Knockin'On Heavens Door”。无论鲍勃·迪伦还是“叩响天堂之门”都是嬉皮士的最爱,而鲍勃·迪伦的“叩响天堂之门”的歌词“天黑了,黑的看不见了,感觉我正敲着天堂之门”则映射着之前的“黑夜布道”。 而后来莱尼在剧中论到嬉皮士一代时曾说“但是有一点很好,打造理想世界的动力。这点,他们是值得赞赏的。唯一的问题是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样的未来才是光明的”。就是说莱尼的“保守主义”不是单纯的回到过去,当初嬉皮士所反对的那个“过去”——他同样不满意。 第3次:当玛丽嬷嬷设局,引发假父母事件时,莱尼看到一个“神性幻象”:自己在圣马可广场迎接并拥抱父母。引人注目的是,这个幻象的场景竟然是开篇的“神性之梦”的场景;而母亲竟然和莱尼一样,是从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婴儿金字塔下走出来的(即暗示“神性”)。但我们不要忘了,这个“幻象”是由假父母(即:欺骗)所引发的。 所以猜测,可能莱尼一直期望有一天发现父母和自己一样,都是直接来自于上帝。所以当他看到父母主动联系自己后,他认为这个“期望”实现了,上帝的“旨意”并没有将自己的父母排除在自己生命之外。所以莱尼才在“幻象”中看到母亲从婴儿金字塔中走出。就是说莱尼相信这次父母主动联系自己,是出于“神意”。所以在这次的“神意幻象”中,父母终于不是逃离自己,而是走向自己。

父先已在场

而从这三次父母的幻象中可以看出,所有关于父母的幻象,都是随着莱尼心境变化而改变的,所以,所有关于父母的幻象,基本可以看做是莱尼的心理投影,而不是真正的“神性呼召”。而真正的“神性呼召”很可能是那个神秘的胡安娜,胡安娜是目前唯一出现在教廷场景中的幻象(古铁雷斯的“圣母”幻象等本身具有神性身份的幻象除外)。 B “亲密”程度(父与母) 在莱尼关于父母的幻象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 最先出现的是母亲和莱尼,并且明显的莱尼和母亲更亲密。但随着剧情的推进,父亲开始变得重要起来。在上面提到的那次由假父母引发的幻象里,是母亲独自从婴儿金字塔中走出来,而父亲早就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了。这固然可以看作是莱尼更看重母亲,但前面已经分析过,所有关于父母的幻象都可以看作是莱尼的心理投影。那么如果按心理投影来分析的话,这一场景的含义就变成了:父亲早就到来了,而母亲是新来的。即是说在潜意识里,莱尼隐约认为母亲的问题才是根源性的问题,解决了母亲的问题,父亲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但这可能会被翻转,以后会解析) 而在之前分析母亲的“伊甸园”图景时,已经提到过,母亲似乎对应着“夏娃”,是“悖逆”的象征,并且夏娃也是第一个摘“禁果”的人,亚当是随后吃了夏娃递给他的“禁果”。而在威尼斯演讲的末尾,也是母亲率先离开,父亲跟随。 而在莱尼非洲讲演时出现的“伊甸幻象”里,当小莱尼跪在阳光下伸开双臂(十字架状)时,可以看到其父母就在远景中(站立于树荫里),而紧接着的一个镜头就是母亲半裸躺在一个大树干上,并且图像是“倒置”的,这很可能就是在暗示母亲的“悖逆”于神。随后出现了小莱尼与父亲并坐(父亲在吸烟),而母亲独自从水塘边走开的镜头,并且紧接着的一个镜头就是母亲在树下张望。而在之前的以“伊甸园”为场景的幻象中,也数次出现过母亲在树下向上看的镜头。

树之倒置

树下张望

这些意象似乎都在暗示着夏娃和树上禁果的典故,似乎莱尼心里隐约还记得,母亲才是问题更严重的那个。至于“禁果”在圣经中的象征到底是什么,就不细说了,不过简单的来讲:不是一般所讲的象征“情欲”,而是象征人性本质上的“悖逆”(当然,还有别的意思,就不展开了)。 非洲讲演(双重结局)——上帝的愤怒 -------------------------------------------------------------------------------------------------------------------------------------------------- 感觉莱尼的非洲讲演很容易让人只看到光明的一面,而有所忽略。 非洲之行使莱尼进行了第一场能让“世界”感动的演讲,这个演讲的重点“和平”一词来自于“伊甸幻象”,这让人很容易误解为“伊甸幻象”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非洲演讲出现的与“伊甸幻象”其实是“暗藏杀机”的,幻象里面除了表面的平和,还暗示着“禁果”与人的“悖逆”。 就是说,莱尼演讲前半段所说的“和平”实质上是在说你们“不和平”,你们应该羞愧。这其实和黑夜布道时的态度几乎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时莱尼把自己包含在了应当“羞愧”的人之中。而随后出现的“伊甸幻象”更是在暗示:因为人的存在性的“悖逆”,所以你们和平不了,必要“堕落”。 “和平”只存在于人类走出“伊甸园”之前(就是莱尼八岁那年曾在科罗拉多河岸见到的),而随后紧跟而来的,就是吃“禁果”的悖逆。 而“和平演讲”之前还有三个细节很有意味:第一个是莱尼与媒体女隔着收集冷凝水的塑料膜对视而笑。这一幕很有趣味,但却暗示着一个东西——“雨”——结满冷凝水的塑料膜很像是雨滴纵横滑落的玻璃。即是说在非洲这里,连上帝表达愤怒的“雨”都被人加以利用,用于压迫——所以后果很严重,后面直接是“神罚”。 第二个细节也很容易被忽略:媒体女与莱尼相视而笑时她戴着墨镜,而画外音则是莱尼的忏悔“神父 宽恕我的罪孽吧”,实质上就是在扭转“浪漫对视”的美好。即是说:你们觉得光明与浪漫,那是因为你们“目盲”,是因为“罪恶”被藏起来了,是因为你们不知道上帝对这里的罪恶有多愤怒。

雨与墨镜与罪孽

第三个细节则是承接“浪漫对视”的莱尼在非洲忏悔室的告解。莱尼告解的内容第一句“神父 宽恕我的罪孽吧”已经被用于颠覆浪漫对视的“光明”了。而后面的告解内容,基本都在总结莱尼近期的郁闷事(杜索里埃的死,埃丝特的出走等),而这也是在解释导致莱尼非洲之行的起因,就因为他不被世人理解,很苦闷,想有所动作。 而在告解最后,莱尼问出一句话:“世界上的人认为我丧失了基督教的美德。他们是对的吗?我残忍吗?我所做的一切 都是出于我对上帝的爱。”,随后,不懂英文的非洲忏悔神父递给莱尼一卷揭露真相的小纸条。即是说:上帝直接“回答”了莱尼的疑问——“不,你不残忍,残酷忍的是这个世界。这样的世界根本不配指责你。” 而只有将莱尼的告解与揭露真??

 短评

好看。配乐的走位略诡异,喜欢。

8分钟前
  • leolo
  • 力荐

索伦蒂诺的平行时空,比前两部电影都要更游刃有余。一切矫揉造作和胡言乱语都给予这部年度最佳讽刺喜剧以生命。台词极大的信息量,不追究到细枝末节就没有趣味。

11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每一帧都想截图,BGM神圣到令人想哭,不是很懂但好像又懂一点编剧想要表达 什么,让人充满幻想的空间。裘德洛真的把这个角色演的很立体,安妮霍尔的女主角来演sister mary实在太棒了,甚至意大利口音的大臣都很有感觉,最后一集的演讲让我这个不信教的人都觉得,太神圣了!

16分钟前
  • 爱学习的胖丁
  • 力荐

4.5 年轻气盛里飞扬跋扈才气逼人的索伦蒂诺这次有过之无不及,好想问他是否受到齐奥朗著作的启发,表面惊世骇俗,并非为哗众取宠或颠覆宗教传统,从非洲饮用水事件到性丑闻,年轻的教宗想整顿何为真正的信仰和平爱与救赎,剧集气质优雅,融合现代与古典的音乐品味,有评论说裘花是上帝派来的黑涩会哈哈

21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是时候跟进《年轻的哈里发》、《年轻的方丈》和《年轻的道长》等剧了

25分钟前
  • 威治魚
  • 推荐

美式人格呓语和意式绚丽梦境。Lenny Belardo这姓名多像位摇滚明星,他也正如巨星热爱崇拜目光,无限迷人的自我膨胀,离经叛道下又是于已严苛的度量,Jude Law献上了他近年来最诱人的表演。宗教和政治里从来都是魔鬼,无非他是如此威严美丽,结尾源自“上帝”的注视补上最后两集文本素材的缺乏

30分钟前
  • SundanceKid🌈
  • 力荐

带着美式摇滚+意式咏叹调的预期却意外收获一个梵蒂冈式后摇,和满篇 SAT 词汇。这个依旧漂亮的蓝眼睛终于在秃顶前当上了教宗,然而身边却没有个会开直升机的爱尔兰教皇内侍,想想俩人都还是原教旨主义呢。

35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推荐

超级好看啊!索伦迪诺的片子都美死了!里面的裘花虽然已不是当年的盛世美颜,可是那种傲娇的气质还是苏翻天!!!

37分钟前
  • 碎石少女
  • 力荐

4.5;电视剧的容量有足够空间让索伦蒂诺从容炫技,打光构图镜头游走节奏把控无不一流,品位高雅格调不凡,配乐超级棒!这是一个男孩和过去、和自己、和世界、和上帝达成和解的过程,闪回记忆不断插入现时情景;上帝视角收尾,天光沐浴,神谕降临,和风四起。

4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一开始以为是政治剧,当中像荒诞剧,但是最后几集突然火力全开,完全靠奇迹来推动剧情,悲天悯人,简直有如出现了只有在塔科夫斯基的电影中才有的无人知晓的奇迹救世的那种精神内核的错觉。所以找艺术片导演来导电视剧这个想法还是很厉害的。

44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不要打扰我喝樱桃零度可乐,你们这些异宗!”时而苍穹时而鸿毛,典雅又轻盈,大赞。裘德洛在里面非常好,比他脸蛋漂亮的时候还迷人。(P。S,不推荐宫斗爱好者观看)

47分钟前
  • Heloise
  • 还行

裘德洛要是当主教,我分分钟信教。

50分钟前
  • 王食欲
  • 推荐

一开始以为是宫斗剧,到后来发现是教宗碇真嗣的中二心灵成长史

52分钟前
  • Chambord
  • 推荐

威尼斯首映了前两集,笑声不断,比教皇诞生更讽刺更颠覆。虚构了裘德洛饰演的史上第一位美国教皇,生性不羁,烟不离手,生活现代时髦,无视宗教权威,周围神职人员也奇葩遍布。片头梦境延续了《绝美之城》的梦幻邪魅,而后展开逗比情节剧风格,末尾又引入权谋斗争,有向教皇版纸牌屋发展的意思

5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视觉、符号与隐喻做到极致,但前七集我完全没有被说服,最后三集如天开日朗一切洞明,之前细细铺下的线没有一根被遗忘,回头看这场阵痛方才有意义。索伦蒂诺一贯主题依旧未变。看似黑社会其实心怀大爱的教皇以及周围一众丝毫不完美却不影响其可爱的人物,无疑是今年最出彩的群戏。我爱Voiello一辈子!

57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教廷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5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裘德洛演技大回归,师傅病危的时候对着所有的仆人哀伤的说I love you all;师傅死掉的那一刻哭得像个小孩;布道的时候看到亲身父母后也终于释怀了自己的被抛弃。抽烟打篮球的修女玛丽和长颗大黑痣的圣座国务卿居然相爱了,多么有趣的故事。画面精美,对话幽默,演技爆发,音乐配的太妙。

60分钟前
  • 格子
  • 力荐

裘花回春了!从各方面而言

1小时前
  • strangelove
  • 力荐

人又何尝不是被神抛弃的孩子,在寻找神的路上跌跌撞撞,凭一腔孤勇斩蛇开径,这才有了立地成圣的神迹。

1小时前
  • 放学第一个跑
  • 力荐

总有人教育你要看清现实,总有人唠唠叨叨想给你提意见。但你不能让每个人都有资格把子弹射向你,若每颗子弹都能触及你,令你受伤,那你就会支离破碎。你要在一个很高的地方走你的钢丝,只有你和风。子弹们够不着你,它们只能飞过吵吵嚷嚷,乌烟瘴气的人群上空。而那些生活在雾霾中的人们总有一天将会仰头看见你,那时,他们就会爱上你,他们就会相信你,超过相信任何人,相信任何子弹。

1小时前
  • 亚比煞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